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地里“种”木耳 丰收采摘忙
  本报记者 黄敏
  最近一段时间,洛南县麻坪镇云蒙山村10多万袋地栽木耳进入采摘季。7月4日,在云蒙山村地栽木耳种植基地,一列列整齐摆放的木耳菌棒稳稳地“扎”在地里,菌棒上肉嘟嘟的小木耳像花儿一样盛开,很是壮观。
  村民早早就来到基地,边聊天边采收木耳。“最近木耳长势旺,一天能采摘上百斤,活不重,还能照顾家里。”正在采摘木耳的村民雷彩玲干活麻利、手法娴熟,不一会就采了半筐,“这活能干五六个月,每天都有近百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好多了。”
  以前,云蒙山村没有主导产业,为破解村集体和群众增收难题,2021年,云蒙山村流转土地40多亩,大力发展地栽木耳。几年来,在精心培育和技术支撑下,云蒙山村地栽木耳年年丰收,已成为提升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采摘时不要光追求速度,还要提高质量,摘大留小,这样就能多摘几茬。”穿梭在地头,云蒙山村党支部书记兼地栽木耳“土专家”汪春堂忙得满头大汗。
  懂技术、善管理,是产业长足发展的必备条件。自打决定在露天地里“种”木耳,汪春堂只要有时间就四处学习取经。如今,他不光自个掌握了这项新技术,还经常钻在基地手把手地教村民,培养出了一大批地栽木耳栽培能手。
  “种植地栽木耳是个细活,从养菌、接种,到田间管理、采摘,环环都有讲究。采摘时既要注意通风、防止高温,还要合理摘取,确保木耳长势均衡。”汪春堂告诉记者,每次采摘完一茬木耳后,就要开展田间浇灌,“每天早晚各浇3次水,不光有利于菌棒吸收,也能保证田间一整天都有充足适量的水分。采摘后的菌棒会有许多小‘伤口’,因此采过后要放稳放端,否则,菌棒倒在地里,经过泥水浸泡后很容易坏掉。”
  今年,云蒙山村培育发展地栽木耳10多万袋,自5月以来陆续采摘,新鲜木耳经过晾晒、烘干等程序后销售一空。
  “我们的木耳品质好、肉质厚实、色泽透亮,抢手得很。今天,准备采收500多公斤新鲜木耳,烘干后销往成都的火锅店。”汪春堂说,今年的地栽木耳采摘将持续到10月初,预计干木耳总产量能达5500公斤。
  据汪春堂介绍,围绕地栽木耳基地,云蒙山村还打造了150亩大樱桃园、600多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带,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每年可为村集经济创收20多万元,同时带动2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超过25万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