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苹果穿新“衣” 丰收有保障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通讯员 郭艳婷
  眼下,苹果又到了穿新“衣裳”的季节。这不,在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西固村,苹果种植大户路小苟最近正在果园里忙着“赶工”。
  身着长衣长袖,腰挎自动果袋撑口器,再随身带一把梯子……这是给苹果“穿衣”套袋的“标配”,少了哪样都不行。“最近太阳比较毒,咱可得武装好,要不胳膊得晒脱一层皮。”6月9日清晨,地里的露水刚下去,路小苟就领着一帮村民在果园里忙开了。
  手拿果袋、套住果子、扎紧袋口,袋鼓手落间,一个直径3厘米大小的青苹果就穿上了新“衣裳”。给苹果套袋也有窍道。熟练的套袋工双手齐上,既能套得又快又稳,又能确保一个苹果都不掉。广阳镇伍家塬村村民郭月侠手底下麻利,不到半个小时就套完了200个袋子。
  “套一个袋子7分钱,不光管饭还车接车送。手快的一天能套5000个,赶天黑,300多元就到手了。”遇到够不着的地方,郭月侠就搬来随身携带的梯子,“噌噌噌”两下爬上去,站稳了继续忙活。
  “咱这果园多,果农都是套袋‘高手’,就是手慢的人一天也能套3000多个。”看着大伙儿身后的果树都挂满了套袋,路小苟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他不忘给大家鼓劲:“咱再加把劲,剩下的争取今天套完。”
  西固村的苹果产业起步早,30多年前就开始大面积栽植。作为村里的“务果能人”,路小苟把这里面的“渠渠道道”摸得一清二楚。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套袋拿出来,给每个小苹果都“穿”上。
  “套袋能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是保证苹果品质和提高果农收入的重要一环。我们这儿一般在苹果花谢后45天左右开始套袋,幼果上的绒毛脱落后就可以套了。”说话间,路小苟已经套好了一个袋子。
  在西固村,果农套的是一样的袋子:外层是里黑外黄的双色纸,内层是只有一层的红色蜡纸,而且袋子的“穿”、“脱”都有讲究。
  “套袋时,内外两层撑开,整体套上再扎紧就行了。卸袋就麻烦一点,得先把外面的纸袋抹掉,停上三五天后,再把里面的蜡纸袋取下来。”西固村党总支书记井岳峰说,穿了“衣裳”的苹果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刚开始比较娇嫩,见不得大太阳。如果直接把两层袋子都取了,内外温差大,再加上阳光直射,果子很容易被晒伤。
  据了解,苹果的“衣裳”得年年换新,而且款式和材质必须紧跟潮流,否则品相不好,卖不上好价钱。
  “20多年前刚兴起给苹果套袋时,我们用的是产自国外的袋子,一个要1毛5分钱,成本高得很。头一年用完的袋子不舍得扔,捋得平平展展,仔细收好,第二年接着再用。”那些年,为了节省成本,路小苟不止一次给苹果穿“旧衣裳”。
  反复使用的套袋由于没有经过杀菌处理,卸袋后的果子虫眼多、易染病,商品率极低。吃了几回亏后,“抠抠搜搜”的路小苟变大方了,市场上兴啥套袋,他就一股脑买回来,轮番在果园里试验。
  单层黄色纸袋、单层红色膜袋、双层黄色纸袋……20多年来,路小苟给自家苹果换过无数种“衣裳”,一款一款试过去,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那一款。在这期间,西固村的苹果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穿衣style”,那就是如今的双层三色纸袋。
  防虫防病、价格公道、皮实耐用……穿上了时髦度满满的“新衣裳”,加上一环一环管得好,西固村的苹果产业就像“开挂”了一样:2022年全村果园收益2000多万元,520户果农户均增收4万元至5万元。
  经过半个月的忙碌,这两天,村上的苹果套袋工作已接近尾声,4500亩果园无一例外地穿上了当季的“新衣裳”。
  天刚擦黑,路小苟家的果园也套完袋子了。“1亩果园按1万个袋子算,15亩就是15万个袋子,产量不低了。”走在回村的路上,路小苟反复咂摸着这几个数字,脚步更加轻快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