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雪域太白打造“绿色奇迹”
——太白县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观察
    太白县城航拍图。(资料图)

    太白县高山蔬菜绿意葱茏。(资料图)

    产业大户罗军军的平菇喜获丰收。(资料图)

    太白县鹦鸽镇马耳山村休闲公园。(资料图)

    太白县咀头镇七里川村一角。(资料图)

    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的鱼菜共生主题农场。(资料图)

  杨杰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早在千余年前,地处秦岭腹地的太白山便以其壮美而令人神往。如今,因此山而得名的太白县,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及资源优势,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沃土。
  仲夏的太白,万物并秀,满目皆景。集聚规模化与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中,高山蔬菜鲜翠欲滴,各类菌菇长势喜人;美丽乡村蝶变焕新,游人络绎不绝……这一番欣欣向荣凝聚着雪域太白的“绿色希望”,更托起了助农增收的“富民梦想”。
  1 绿里“掘金” “蔬”写振兴新篇章
  6月14日,天色微亮,位于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的秦西绿色蔬菜产业园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穿梭在棚室间,将成熟的西红柿、黄瓜、甘蓝等一一采摘装箱。几个小时后,这些新鲜优质的蔬菜将会出现在西安、宝鸡等各大市场、商超,以供消费者选购。
  目送着一辆辆满载蔬菜的货车缓缓驶出,园区副总经理曹保琪又招呼着几名工人进棚吊蔓。作为太白县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之一,秦西绿色蔬菜产业园探索实现了高山蔬菜新品种示范种植与推广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园区占地350亩,拥有日光温室和钢架拱棚87座,年生产蔬菜600吨,产值达1200万元。”提及近年来的发展,曹保琪如数家珍。自2014年建成以来,园区示范带动周边165户群众发展高山蔬菜产业,辐射大田菜种植2900亩,填补了太白县冬季不产菜的空白。
  秦西绿色蔬菜产业园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太白县在产业发展上的上下求索。近年来,太白县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以打响“太白高山蔬菜品牌”为目标,全力聚焦调结构、创特色,建园区、促带动,抓质量、树品牌、促营销,高标准打造全国知名的秦岭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面积连年突破10万亩,产量突破45万吨,产值突破4.6亿元。
  雪域太白水,天生好蔬菜。高山蔬菜现已成为太白县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及首要工程,其发展离不开举县一致的强势推进。
  除强化组织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之外,太白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力量,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上下功夫,在科技培训与示范上求实效,稳定产业规模,拓宽销售渠道,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也是太白县绿中掘“金”的重要抓手。这一点,在太白县秦绿蔬菜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得到了印证。
  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的推动下,这家年蔬菜交易量6万余吨、交易额达400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000余人创业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开启了新的探索。走进该公司的电子商务中心,展销区内,木耳、花椒、食用菌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一旁的展示墙上,太白县蔬菜产业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我们从2020年起开始筹建电商中心,希望借助电商人才培训,叫响本地特色品牌,让太白的农特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公司总经理宫健鸿说。
  强推园区建设,示范带动发展、注重品牌建设,打造优质产品、狠抓宣传推介,扩大营销网络……随着一系列举措的精准落地,太白蔬菜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全县86%的耕地种植蔬菜,85%的群众从事蔬菜生产,73%的农民收入来自蔬菜,蔬菜品种多达29大类390余种。
  前不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3年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太白县绿色优农、品牌强农,扎实推进高山绿色蔬菜高质量发展”位列其中,这是太白交上的又一份亮眼“成绩单”。
  从“太白高山蔬菜”区域公用品牌享誉全国,产业科技含量与日俱增,到荣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再到群众端上“产业饭”搭上“致富车”,这个人口只有五万余人的小县城绿里掘“金”,“蔬”写了县域发展、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2 特色取胜 巧塑产业强格局
  风从太白山深处吹来,拂过山脚下一眼望不到头的贝母园。占地100亩的育种基地里,28座大棚鳞次栉比,在满地绿意间,一株株贝母种苗随风轻舞。再过几天,这些生长了6年的贝母即将迎来收获。
  “太白贝母属川贝亚种,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其生长周期长,一般4年成药材,第五年才会开花结果……”6月17日,在太白贝母产业园的育苗大棚里,技术员张成成蹲在田边介绍着太白贝母的功效及特点。长时间的培育管护,让张成成深知每一株贝母的来之不易,因此,他的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
  作为秦岭原生中药材宝库中最为重要的代表品种,太白贝母品种纯正、历史悠久,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此,以太白贝母为主要代表的中药材成为太白产业发展格局中的新星。
  相继出台《太白县关于打造太白药谷振兴中药材产业的决定》《太白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先后建成太白贝母、猪苓、山茱萸、药王茶等百亩以上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园15个,种植中药材4.82万亩,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太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加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太白县按照全省“3+X”战略实施意见,以打造太白特色产业名县为目标,以“菜、莓、蜂、菌、葡、药”为增收思路,实现了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发展产业不能单打独斗,紧跟政策、抓住机遇才能走得更远。”在太白县咀头镇方才关食用菌产业示范园里,产业大户罗军军正和工人们一起采收平菇。大棚里成堆的菌棒整齐排列,两头长出的平菇肉厚质嫩,罗军军熟练地握住根部轻轻一掰,不一会儿,身旁的塑料筐就被装得满满当当。看着眼前的丰收场景,罗军军欣喜不已。
  早在2018年,罗军军就开始从事平菇种植。“起初因为缺资金、缺技术,规模一直上不去,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很快,这一系列难题便得到了解决。
  随着太白县大力推进菌菇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发展,集标准化种植大棚、菌袋自动化生产线、冷链仓储车间、食用菌文化展馆等于一体的现代工业化食用菌产业园正式建成落地。
  罗军军也在政府的扶持下进驻园区,承包了280座大棚种植平菇,年纯收入可达200余万元。除吸纳群众进园务工外,他还带动周边100余户群众参与种植,让更多人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
  莓类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年产量1000吨,产值1.31亿元;建设冰葡萄基地1000亩,预计产量1360吨,产值8393万元;中蜂存栏7.1万箱,年产蜜量1065吨,可实现产值6390万元。这一组组数字背后,是太白县找准特色“标签”,巧塑产业格局,强优势促增量的不懈努力,更是其坚持以特色取胜,唱响产业富民新歌的生动注脚。
  3 内外兼修 蝶变乡村焕新颜
  夏日午后,驾车行驶在太白县的乡野田间,如画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沿着两边挂满彩色风车的村道笔直向前,笔者来到了太白县鹦鸽镇马耳山村。
  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门前花坛里,各色鲜花竞相绽放,道路两旁流水潺潺。在一片绿意掩映下,极具特色的“快乐林”引人驻足,木桩铺成的小路向远处延伸,凉亭观景台一应俱全。再往里走就是村史馆,推门进去,一件件传统农具映入眼帘,种类繁多的特色农产品整齐摆放在架子上,墙上的图文资料将马耳山的历史发展娓娓道来。
  “我们在不破坏原有布局的前提下,在核桃林、山茱萸园中修建休闲公园,同时征集老物件建成村史馆,让村民们生活更舒心、村子有底蕴,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马耳山村党支部书记张雪峰说。
  乡村环境如何,群众感受最深。“原来好多路都开裂,各家门前柴火乱堆,一到夏天,养猪场的气味更让人受不了。现在啥都好了,垃圾污水统一处理,到处干干净净,还建了公厕,大家住着舒服,游客来了印象也好。”59岁的张文学怎么也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子能有现在的这番模样。
  同样,坐拥着青峰峡森林公园丰富旅游资源的太白县桃川镇杜家庄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颜值”,丰富内涵,在发展的道路上赢得了先机。
  马耳山村、杜家庄村的巨变正是太白县扎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除城区环境提升和道路环境改善之外,太白县在乡村环境清洁上精心部署、联动协同,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太白县紧紧围绕“清、拆、改、绿、建”目标要求,印发《太白县2023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紧盯田间地头、河道沟渠、村道巷道等重点区域,全面提升太白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
  农村厕改作为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工程,不仅是乡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乡村文明推进的内在要求。为着力推动农村厕改见实效,太白县对2020年、2021年卫生厕所改造进行回头看,同时全面启动2023年户厕改造工作,创新建立“四链四化”模式,以“责任链”、“技术链”、“循环链”、“服务链”为切入点,切实保障农村厕改“高效化”、“标准化”、“生态化”、“精细化”。
  在上下齐心、多措并举之下,太白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效显著。但美丽乡村重在建设,贵在长效巩固。为此,太白县大力开展文明新风教育,以道德大讲堂、红黑榜等为载体,动员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觉维护建设成果,为太白县绿色可持续发展凝聚合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放眼如今的太白,众多乡村以内外兼修,实现蝶变焕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绘就出一幅幅村美民富的振兴新图景。
  4 以绿赋能 富民兴业提质效
  “这些菜为什么和鱼放在一起,不会互相影响生长吗?”
  “鱼菜共生的原理是什么?相对传统种植养殖方式,优势在哪里?”
  ……
  6月18日,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的鱼菜共生主题农场又如约热闹起来。观光大厅里展示的多种蔬菜栽培模式,吸引了众多前来开展亲子活动的学生和家长围观讨论。一旁的工厂化高密度淡水鱼养殖车间里,技术人员朝养殖缸里撒了一把鱼料,鱼儿在水中欢腾,顿时水花四溅,这样的场面让参观者新奇不已。
  参观结束,临近午饭时间,学生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进棚摘菜捞鱼,随后交由农场工作人员烹饪。不一会儿,色香味美的饭菜被端上桌,引得一片称赞。
  “我们去年将鱼菜共生项目引入蔬菜育苗基地,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种模式不仅管理便捷,极大节省人工成本,而且生产的鱼类优质鲜美,蔬菜绿色无公害。”农场生产主任王辉介绍。
  为促进产业升级,该农场积极延伸产业链,新建原生态民宿、露营基地、房车营地等农旅设施,增添采摘体验、特色餐饮等服务,并在抖音、大众点评等平台进行全面推广。2022年夏季,鱼菜共生主题农场在抖音上被评为宝鸡地区种草排名第一名,成为太白县休闲农业的一张新“名片”。
  思路一变天地宽。为加速推进绿色发展,以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太白县按照“农旅结合、三产融合”发展思路,以旅游景区、农业园区、花卉田园为依托,积极培育新业态,同时加大庭院经济发展,补充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齐头并进。
  太白县咀头镇七里川村紧抓花海资源和村容村貌突变优势,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农家小院及闲置资源,发展农家餐饮、农家客栈等三产经济,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62岁的村民黄会堂瞅准时机,在家里开办了“君再来”农家乐。每逢节假日,小院坐得满满当当,厨房里传出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空气中饭菜香氤氲开来。“真是沾了乡村旅游的光,靠着做饭的手艺还能多一份收入,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黄会堂和妻子忙前忙后,心里乐滋滋的。
  白云村、七里川村花卉观赏游,塘口村精品民宿体验游,鹦鸽镇高龙休闲养生游,桃川镇果蔬采摘游……
  随着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太白县相继荣获“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其以绿富民,助力乡村振兴的蓝图也愈发明晰。
  北接秦川,南通巴蜀,太白县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错位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太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拴林表示,下一步,太白县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基地建设,以健全保障机制、培育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产业经营,增强发展后劲,同时开展技术培训,长效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并在名牌培育上精耕细作,为太白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