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花椒种出“椒麻”生活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雨后初晴,蓝田县普化镇李家沟村的花椒长得越来越好。
  5月12日清晨,李家沟村花椒种植大户王会族像往常一样,起床后匆匆忙忙地套上干活的衣服,就往花椒园里赶。
  一路上,都是一片挨一片的花椒园,一串串绿得发亮的果实挂满枝头。微风吹来,阵阵椒香扑鼻。“每天站在山头望一望,我就浑身充满了干劲。这些花椒树上长的不只是花椒,还是我们增收致富的产业和希望。”看着眼前的一切,王会族别提有多高兴了。
  刚下过雨的花椒地,一踩一脚泥。王会族顾不上这些,到了自家地头后,他先刨开近处的土层,看一下墒情,又凑近一棵花椒树细细地看了几遍,确定树叶和果实上没有蚜虫后,他才放下心来。
  “眼下,花椒正值速生期,也到了落粒最严重的时候。做好蚜虫防治,才能有效减少落粒,可以为接下来的增产增收打好基础。”王会族说,由于前几天的阴雨天气推迟了最佳防护时间,所以这两天得抓紧进行病虫害防治,再晚的话就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王会族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栽植花椒,是李家沟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此,他曾遭到村民的嘲笑和质疑。“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小麦,我栽种了3亩花椒树,被人看成是不务正业,说花椒能把我一家5口养活了?”王会族不信邪,“不管别人怎么说,为了改变一家人的生活,我就认准这个产业,还要一直干下去。”
  2000年,当其他村民种植小麦亩收入只有300多元的时候,王会族的一亩花椒已经卖到了1000多元。看着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当初的嘲笑声、质疑声没有了,大家纷纷向他请教。王会族不计前嫌,又是送苗子、又是跑地头,并将自己这些年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
  因为踏实肯干爱学习,王会族的花椒作务技术远近闻名。在他的带领下,李家沟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栽植花椒。目前,李家沟村花椒面积达2200余亩,家家户户依靠花椒过上了好日子。
  这么大的面积,销路咋办?“一点都不愁,县上、镇上一直非常重视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在政策、资金、销路等方面给予多种支持和帮助。而且我们村环境优美无污染,产出的花椒颗粒饱满、颜色鲜艳、味麻气香。这些年经过口口相传,深受客商欢迎。”说起这些,王会族满脸笑意。
  防虫、防病、保果、抹芽……这些活一样都不能落下。想到这儿,王会族手底下的动作愈发快了,“现在,我们家开了个小超市,盖起了小洋楼,这花椒种出来的‘椒麻’生活美滋滋的,带劲得很。”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