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15日
诗词里的童年
白耀文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如水晶莹,如梦绚丽,如诗隽永。古往今来,诗人将深情的笔触伸向孩子们,他们的笔下佳句迭出,天真烂漫的孩子跃然纸上。千百年后,细细品读,总是让人由衷发出会心的微笑。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清代高鼎《村居》写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语句简洁明了,欢快洗练。放学早归的孩子们急急忙忙趁着东风放风筝。诗歌动静结合,孩子投身自然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尤其一个“忙”字,活泼之情顿生,这些孩子无疑是美好春光中的希望所在。
凡事最怕“认真”二字,认真的孩子分外可爱。“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乡村童子,头发蓬乱。侧坐草间,草映其身。行人问路,招手代答。这是唐诗中写儿童的诗作,有情景、有动作、有心理,形神兼备,浑然天成,清新之状宛若芙蓉出水,童子的专心可爱、机警聪敏呼之欲出。
若说可爱,不得不提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其中最为人们乐道的佳句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白描手法,直抒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孩子的迥异形象。最大的孩子已然承担起家中劳力的责任——在豆苗地里锄草;二小子虽然年龄尚幼,但也力所能及帮助大人分担编织鸡笼的简单劳动;最可爱的要数最小的孩子,随意躺卧在溪头剥食莲蓬,无拘无束,饶有趣味,写出了小儿无拘无束的状貌。一个“卧”字,增辉无限,可谓神来之笔,孩子的天真可爱尽在其中。
在宋代,诗人们将田园诗发挥到极致,田园生活自然少不了孩子们的身影。范成大《夏日田园杂》以一个老农的口吻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农家,繁忙异常,男耕女织,各司其职。农村的小孩早当家,他们不会耕织,但从小看大人干活,因此也不闲着,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清新的笔调描绘初夏农村紧张有序的劳动场景,流露出对农家子弟的赞扬之意。这些“童孙”无疑为农人增添了生活的希望,也为诗歌增添了澎湃的活力。
在古诗词中,孩童干活的场景比比皆是,而牧童这一具象在诗词里屡屡出现,堪称诗人们最为青睐的着笔对象。最为人们熟知的一定是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王维的“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等。
在众多吟咏牧童的诗句中,我独爱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歌语言晓畅,明白如话,创意却十分新颖。作者紧紧抓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一个小细节成就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佳作。诗人爱自然、爱孩子的赤子之心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前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为后两句蓄势。牧童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悄悄站立在树下。后两句张力凸显,急转直下,一个活泼、机警、聪明的孩子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让人感到别有韵致,滋味悠长。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纵观书写儿童的古诗词,无一不是站在儿童的视角而以“真”取胜。这些含蓄蕴藉、欲露还藏的词句,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