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份“治理” 多份收益
——我省创新模式让废弃矿山变成生态绿地
    从高处俯瞰,蒲城县桥山南麓新修整的高标准农田绿意盎然。(资料图)

    凤翔区薛家湾废弃采砂场经过综合治理后,荷叶相连、绿波涌动。(资料图)

    在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区,规划整齐的设施大棚让人眼前一亮。(资料图)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土地产能,发展产业促进三产融合……近年来,我省探索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将村庄整治、农田整治、废弃矿山修复、三产融合发展等特色项目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昔日靠山“吃”山,今日治山护山。经过多年持续发力,我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绩斐然。目前,各地正结合区域特色,以植树绿化、项目引入、发展旅游等多重举措,最大限度恢复生态功能,让废弃矿山一步步变成生态绿地,为乡村带来空间重构、山河重整的新格局、新气象。
  1 治山护山 扩容农田“版图”
  5月10日,在渭南市蒲城县桥山南麓的尧山镇尧南村一处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区,山上山下一层层人工修建的平台上,新种的树木绿意盎然,几位村民正在树行间撑杆修枝、挥锹覆土、开沟排水……
  对于尧南村村民来说,这不仅一个是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工程,更是生产生活的转变。“过去这里是个采石场,一天到晚尘土飞扬,周围的树都是灰蒙蒙的,大家洗衣服都不敢在外面晾。”正在干活的尧南村村民李军峰说,“再看看现在,我们种树护山,环境越来越好了,到处都是绿色。原来的矿坑不光种上了树,还准备改造成高标准农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自从废弃渣堆和荒山被列入桥山南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后,几年来,这里早已变了模样:一棵棵树苗茁壮生长,曾经光秃秃的山头越来越绿,一块块良田顺着山势错落铺开,新的“农田版图”正焕发勃勃生机。
  蒲城县桥山区域地处渭北“旱腰带”,是典型的干旱区,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在这里,石灰石产业一度飞速发展,桥山区域植被损毁严重,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蒲城县把桥山生态修复作为头等大事,采取“一矿一策”的精准措施,对桥山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并以项目为突破口,通过生态化、市场化多元手段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走出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恢复治理之路。
  “目前,我们已累计投资9.3亿元,修复面积4200亩,栽植火炬、刺槐、臭椿等树种63万余株,修复面积占关停矿山总面积的70%以上。”蒲城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生态修复、土地整治层层推进、绿化治理逐步向高标准旱地整理转变,不仅提升了生态颜值,还增加了耕地面积,生态、经济双提升的效应不断呈现。
  “现在的项目区又绿又美,来这里休闲锻炼的村民越来越多。”李军峰高兴地说,桥山绿了,耕地多了,有人还发展起了生态种植和养殖业,大伙的干劲更足了。
  2 植入产业 延长增收链条
  时值初夏,宝鸡市凤翔区长青镇石头坡村的一片荷花池里,碧绿的荷叶早已浮出水面。放眼望去,卷曲的小荷叶一半在水里,一半在空中,别有一番韵味。
  5月11日,吃过早饭,石头坡村党支部书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潘勤珠像往常一样,到村里的荷花池边遛弯。“我们村靠近千河,景色好得很。刚入夏,荷叶还比较小,等过几天气温起来了,整个水面都是绿油油的,到那时才好看呢。”看着眼前的荷叶,潘勤珠感慨地说,“谁能想到,这块地方曾是个废弃采砂场。”
  石头坡村位于千河畔,是一个拥有6000多人的大村。但在以前,村子里可没有这番景致。“多年前,大家还没有环保意识,为了多挣几个钱,河滩上挖沙的人越来越多。”提起往事,潘勤珠叹了一气,“那时候,我们村附近有几家采砂场,影响很大。”
  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凤翔区自然资源局于2020年9月启动渭河平原重点城市周边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其中包括长青镇长青村和薛家湾两处废弃采砂场。
  覆土回填沙坑、清运场内垃圾、河岸复绿固沙、埋管发展产业……不到半年时间,就改造出农业用地229亩,原来的废弃采砂场彻底变了样。
  “这片荷花池就是在原来废弃的采砂场上建起来的,改造完后,我们试种了20亩莲藕,非常成功。”潘勤珠称,由于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加上修复过程中对土壤进行了生物技术改良,莲藕亩产达3500公斤以上,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每公斤批发价3.2元,1亩莲藕的收入超过1万元。光这一项,就为石头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增收20多万元。
  潘勤珠高兴地说:“去年,我们又扩大了种植规模,进行鱼莲、虾莲混养。同时,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村民都从这份治理中收获实实在在的效益。”
  从满目疮痍的“废弃沙场”变为亩均收益过万的“致富良田”,凤翔区以产业发展为“魂”,把废弃矿山变成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一个“治理+造血”的新模式正孕育着多份收益。
  3 融合共建 添彩乡村“钱景”
  站在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综合体的观景台上俯瞰,四下满目葱茏,清新雅致的民宿点缀其间,一座座蔬菜大棚依次排列,前方的无定河水一路东流,游客纷纷来此“打卡”。
  最近几天,村民李志忠忙得不可开交。自家的26座蔬菜瓜果大棚要打理、采摘,每天来棚里体验的游客和收购的客商一拨接一拨,他经常是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我这26座大棚主要种植芝麻香瓜和时令蔬菜,去年大棚种植加上集体分红,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说话间,又有游客进棚了,李志忠急忙上前招呼。
  村庄整洁有序,产业发展兴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没有人会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过去,这里是采煤沉陷区,根本种不成地,大家只能卷着铺盖外出打工。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产业、有美景,不出村就把钱挣了。”李志忠摘了一个香瓜,美美地咬了一口说,“自从村里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里里外外的变化不是一半点,来旅游的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多。”
  金鸡滩镇地处榆神矿区腹地,煤炭资源丰富。前几年,辖区的金鸡滩煤矿采完地下煤后,导致地下水资源不断下降,地面出现裂痕甚至大面积塌陷,生态环境脆弱不堪。面对采煤企业留下的生态欠账,金鸡滩镇积极探索,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力度,种花、栽树、建大棚、养牛羊,昔日的沉陷区焕发了新容颜。
  实施矿山生态修复3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400亩、建成现代绿色采摘大棚93座……这是金鸡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治理的成果。依托田园综合体,该镇多样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以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销售带动休闲旅游,进一步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作为试点区之一,白舍牛滩村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为依托,建设成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矿区土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整体循环发展,打造出了生态富美、资源共享、村民共富的新样板。
  放眼陕西,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落地,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回来了。一个个“点绿成金”、“守绿换金”的生动实践正演绎着乡村提质发展、城乡深度融合、百姓增收致富的新故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