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科技进田地 增产有底气
  本报记者 黄敏
  4月27日,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公义村的小麦田间热闹非凡,伴随着“嗡嗡”的旋翼转动声,无人机从农田上方飞过,药液在小麦上方均匀喷洒,转眼间就完成了1亩地农药喷洒。
  当前,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既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也是多种病虫集中为害的高峰期。连日来,公义村的合作社成员抢抓有利天气,有序开展病虫害防控和“一喷三防”工作。
  “趁着天气好,把药喷上去,这叫‘虫口夺食’。”现场,一位村民高兴地说,“有‘秀才’带着干,就是不一样。”
  村民口中的“秀才”,是西安市临潼区种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原。2012年,苏原返乡创业,承包了30亩地,因不懂农业技术吃了不少亏。
  “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科技说了算。除了靠优质种子、新的种植技术,还得有科技知识。”为了提升种植技术,摸索与传统农业不一样的路子,苏原参加了各种农技培训班。他心里明白,有了科学技术,增产才更有底气。
  几年下来,苏原升级了他和泥土打交道的“装备”,从耕种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我们的农田有物联网控制中心、气象观测站、节水灌溉设备,以前长满荒草的撂荒地也成了丰产田。”苏原说,“靠着科技种田,管理精细了,出力变少了,产出却多了。”
  “通过托管土地,把小地块集中连片,通过统一选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苏原说,合作社还会定期邀请区农技中心专家“把脉开方”,引进科学、绿色、种植、灌溉、病虫害防治的好方法在田间实践,使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
  “去年夏收,我们合作社的300亩小麦和托管的800亩小麦都丰收了,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亩均收益超过1500元。”在苏原看来,只要懂技术、会经营,就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每亩地播多少种,施多少肥,啥时候干啥活,‘秀才’都给咱安排得一清二楚。”之前,徐杨街道尚寨村黄庄组准备将300亩土地托管给苏原时,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村民张社生满是疑虑。但几个月后,看到托管的小麦亩产首次突破700公斤,他心里踏实了。
  如今,当起“甩手掌柜”的张社生第一次感受到既省心又省力,还能实现增产增收,确实比自己种地划算。
  “现在国家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很大。今年2月,我到浙江大学学习了15天,很有收获。”最近,参加陕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回来后,苏原更加坚定了发展粮食产业的决心。接下来,合作社将继续组织更多农户抱团发展,为农户提供“全托管”服务,在保障粮食增产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让更多的农户搭上致富快车。
  从“农民娃”逐渐成为“田秀才”,临潼区一大批像苏原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快速成长。目前,临潼区已培育高素质农民3600名,认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3200余人,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也助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