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产业+” “文化+” “生态+”
榆林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强信心 开新局
  开栏语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新征程上满怀信心开新局展新貌,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关重要。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强信心 开新局”专栏,全面展示我省各地三农领域踔厉奋发、奋进新时代、建功乡村振兴的决心、信心以及生动实践。
  本报讯 (记者 鱼玉军)2月4日,记者从榆林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获悉,2023年,榆林市聚力强农兴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郝家桥、高西沟、杨家沟和赤牛圾村乡村振兴楷模,探索“产业+”“文化+”“生态+”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推动产业振兴。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施漫改滴、种业振兴、人工降雨等“五位一体”旱作节水农业;聚焦“4+X”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4条百亿级,小杂粮、中药材、肉牛、生猪、红枣5条十亿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把农民镶嵌在产业链上。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广“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积极探索“一户一田、一组一田、一村一田”三种途径,助力三产融合。推动人才振兴。开展乡村振兴专技人才队伍全员轮训,实施订单式、个性化、精准化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深入实施国家优师计划,对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推进乡村医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
  推动文化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创建文化示范村,精心打造“文化墙”,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推动生态振兴。推广高西沟模式,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引导鼓励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打造生态振兴示范村20个、森林村庄100个。推动组织振兴。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落实激励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措施,加强驻村干部管理,开展优秀驻村干部评选,打造一支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驻村队伍。
  建设和美乡村。全市完成151个巩固提升示范村、85个新启动创建示范村规划编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向户延伸,用三年时间实施1600公里农村破损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年内实施通自然村硬化道路900公里,完成10万人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575户。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抓好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持续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大力推进脏乱差整治,实现村头巷尾、房前屋后、路上路下干净整洁。全面启动乡村振兴“个十百”示范创建工程,建设示范镇35个、示范村236个,抓实企业帮扶乡村振兴薄弱村工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