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布谷声声
夏收时节 王正学 绘
王新智
“算黄算割,算黄算割!”这悦耳的声音好似天籁,叫醒了黎明。阳光醒了,给山野披上了金色的晨装;鸟儿醒了,叽叽喳喳地唱着晨曲;虫儿醒了,窸窸窣窣为鸟儿配着动听的和声。
布谷声声,那么悠扬,那么辽远,那么旷达。这清脆的声音仿佛嘹亮的号角,使农人来不及思考,便脚步匆匆奔向田间地头。多少在外务工的人闻声返回了乡村,多少在城里打拼的人因此而想起家乡,多少异乡的游子在它的呼唤中脑海里浮现出风吹麦浪的景象。
弟弟站在麦田边,两手合掌将麦穗搓了几下,然后摊开,用嘴轻轻一吹,麦衣纷纷落下。他腾出右手,捏了几颗放在嘴里咬了咬,大声对我说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再过三五天就可以收割了。”
弟弟的动作,让我想起了父亲。小时候,只要“算黄算割”的叫声响起,父亲就像要投入一场战役的将军,开始谋划他的“三夏大忙”。父亲早上拉着空架子车去镇上。等到下午,架子车满载而归,车上装着木锨、木杈、镰刀、麻绳等农具及草帽、扫帚、簸箕、麻袋等夏收必需品。接下来,父亲白天整理麦场,晚上坐在屋檐下磨镰刀。当碾麦场平整光洁、镰刀铮亮锋利时,父亲就一趟趟去麦田查看麦子成熟的程度。
又一个旭日初升,父亲站在地头,用粗大的手掌揉搓麦穗,对着手心吹气,看着麦衣如蝶从他的手心飞出,再用牙咬几粒麦子,唇齿氤氲着甜甜的麦香。回到家中,父亲对母亲说“麦干了”,转身拿起镰刀,把粗麻绳缠绕在架子车上,拉着架子车去了麦地。我们知道,父亲的夏收攻坚战正式打响了。
父亲像开足了马力的战车,在麦田里挥舞镰刀左右驰骋。饭送到地里吃,水顾不上喝几口。即使太阳毒辣的晌午,他也不会停歇。不大功夫,刚才还是麦浪翻涌的田地,就变成了麦捆挺立的阵列。等到晚上天黑得看不见了,父亲才开始装车,往回运麦捆。遇到坡陡的田块,父母将麦捆往回背。等到麦收全部结束,父亲的背上印着阳光刻下的背心图案,臂膀上留着绳子的勒痕和麦芒的划痕。我少时在老家参加夏收劳动,最不愿意干的活就是背麦捆。我不怕割麦子,就怕麦芒扎在身上又疼又痒,汗水流过便火烧火燎得难受。
碾场的时候,父亲头戴草帽,吆牛拉着碌碡在火辣辣的日头下一圈圈转。翻场,再碾场,直到起完麦草,父亲站在麦堆跟前,估摸着风向,选择好方位,手执木锨开始扬场。这是我们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随着木锨在父亲手中起落,一道道麦粒组成的“长虹”从天而降。
“你给咱先排上队,我会提前和你约日子的。你只要上一趟山,这里的麦子一次就能收割完。”弟弟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回忆,他和开收割机的师傅在电话里说着收麦的事情。
现在,就连我们村里的坡地都采用了机械化收割。一块坡地,小型收割机只需要半个小时,麦粒就全装进口袋,麦秆被压缩成捆,麦衣铺在麦田作为肥料。若是你愿意,收割的人会现场谈价,直接连麦子带麦秆一起拉走。
“算黄算割”,叫声依旧那么清亮,麦浪依旧金波翻滚,但布谷鸟不知道,挥汗如雨的辛劳没有了,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场面成了回忆,虎口夺食的“三夏大忙”成了人们脑海里的往事。
山川静美,唯有布谷声声,急促而悠远。
王新智
“算黄算割,算黄算割!”这悦耳的声音好似天籁,叫醒了黎明。阳光醒了,给山野披上了金色的晨装;鸟儿醒了,叽叽喳喳地唱着晨曲;虫儿醒了,窸窸窣窣为鸟儿配着动听的和声。
布谷声声,那么悠扬,那么辽远,那么旷达。这清脆的声音仿佛嘹亮的号角,使农人来不及思考,便脚步匆匆奔向田间地头。多少在外务工的人闻声返回了乡村,多少在城里打拼的人因此而想起家乡,多少异乡的游子在它的呼唤中脑海里浮现出风吹麦浪的景象。
弟弟站在麦田边,两手合掌将麦穗搓了几下,然后摊开,用嘴轻轻一吹,麦衣纷纷落下。他腾出右手,捏了几颗放在嘴里咬了咬,大声对我说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再过三五天就可以收割了。”
弟弟的动作,让我想起了父亲。小时候,只要“算黄算割”的叫声响起,父亲就像要投入一场战役的将军,开始谋划他的“三夏大忙”。父亲早上拉着空架子车去镇上。等到下午,架子车满载而归,车上装着木锨、木杈、镰刀、麻绳等农具及草帽、扫帚、簸箕、麻袋等夏收必需品。接下来,父亲白天整理麦场,晚上坐在屋檐下磨镰刀。当碾麦场平整光洁、镰刀铮亮锋利时,父亲就一趟趟去麦田查看麦子成熟的程度。
又一个旭日初升,父亲站在地头,用粗大的手掌揉搓麦穗,对着手心吹气,看着麦衣如蝶从他的手心飞出,再用牙咬几粒麦子,唇齿氤氲着甜甜的麦香。回到家中,父亲对母亲说“麦干了”,转身拿起镰刀,把粗麻绳缠绕在架子车上,拉着架子车去了麦地。我们知道,父亲的夏收攻坚战正式打响了。
父亲像开足了马力的战车,在麦田里挥舞镰刀左右驰骋。饭送到地里吃,水顾不上喝几口。即使太阳毒辣的晌午,他也不会停歇。不大功夫,刚才还是麦浪翻涌的田地,就变成了麦捆挺立的阵列。等到晚上天黑得看不见了,父亲才开始装车,往回运麦捆。遇到坡陡的田块,父母将麦捆往回背。等到麦收全部结束,父亲的背上印着阳光刻下的背心图案,臂膀上留着绳子的勒痕和麦芒的划痕。我少时在老家参加夏收劳动,最不愿意干的活就是背麦捆。我不怕割麦子,就怕麦芒扎在身上又疼又痒,汗水流过便火烧火燎得难受。
碾场的时候,父亲头戴草帽,吆牛拉着碌碡在火辣辣的日头下一圈圈转。翻场,再碾场,直到起完麦草,父亲站在麦堆跟前,估摸着风向,选择好方位,手执木锨开始扬场。这是我们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随着木锨在父亲手中起落,一道道麦粒组成的“长虹”从天而降。
“你给咱先排上队,我会提前和你约日子的。你只要上一趟山,这里的麦子一次就能收割完。”弟弟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回忆,他和开收割机的师傅在电话里说着收麦的事情。
现在,就连我们村里的坡地都采用了机械化收割。一块坡地,小型收割机只需要半个小时,麦粒就全装进口袋,麦秆被压缩成捆,麦衣铺在麦田作为肥料。若是你愿意,收割的人会现场谈价,直接连麦子带麦秆一起拉走。
“算黄算割”,叫声依旧那么清亮,麦浪依旧金波翻滚,但布谷鸟不知道,挥汗如雨的辛劳没有了,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场面成了回忆,虎口夺食的“三夏大忙”成了人们脑海里的往事。
山川静美,唯有布谷声声,急促而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