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拾麦穗的“小社员”

  李会芳

  麦子黄了,布谷鸟叫了。那“算黄算割”的声音,委婉动听,唤起我童年拾麦穗的记忆。
  那时,机械化程度很低,收麦子全是庄稼人用镰刀收割。他们知道,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不,趁中午吃饭的间隙,把藏了一冬的镰刀找出来,放在磨刀石上磨起来,不时用手指肚在刀刃上试一试,还要握着刀把,比划几下割麦的动作。生产队的保管员也将扫帚、筛子、木掀、簸箕、推刮等夏收用具收拾整理齐备。社员们收割运输,总有少量的麦穗儿落在田间,拾麦穗儿就成了我们这些“小社员”的专利。
  麦收开始了,学校放忙假了。我们背诵着“六月里,麦子黄,公社社员收割忙,小学生拾麦穗,颗颗麦粒都归仓”的儿歌奔向田野,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字儿排开,你追我赶捡拾起来。我猫着腰,眼疾手快,把麦穗装进篮子,把带麦秆的攥在手里,等捡拾一大把后,用麦秆扎起来塞进篮子。一个来回的捡拾,我累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老师提醒我们,要颗粒归仓,不能落下一颗麦穗。我擦擦汗,与同学们又捡拾一个来回。
  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同学们焉头耷脑,我也口干舌燥,不停地舔着嘴唇。老师见状,领我们来到地头的大槐树下喝水休息。我们围着老师听《马背上的小红军》。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难不难,想想当年的南泥湾。”听完故事,我们受到鼓舞,信心倍增,撒着欢儿奔向另一块地,捡拾起麦穗。不一会儿,篮子满了,怀里还抱着一小捆,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老师满意地带领我们来到生产队的大场,将麦穗、麦捆过秤。少则五斤,多则八斤,老师用账本记下来,等忙完夏收,交了公粮,生产队队长会按劳给我们发钱的。记得有一年忙假,我拾麦穗挣了六元八角钱,这可是不小的一笔收入,足够我和弟弟一学期买学习用品了。
  对于“小社员”这个特殊称谓,我理解深刻是因一件事。那天下午,拾完麦穗往回走的时候,我看到渠里有一捆麦子,可能是哪位社员拉麦捆时不小心丢的。我趁老师和同学在前面走着不注意,便在麦捆上拽了几把,心想:多一斤麦穗就能多挣五分钱。可我哪里知道,老师会突然转过身来看我,我惊呆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老师微笑着走过来说:“一捆麦子你抱不动,老师帮你抱。”老师抱起那捆麦子,我跟在后面脸发烧,心发慌。见我不语,老师温和地说:“你是一个小社员,就要以集体为家,不能有私心……”听着老师的话,我把拽的几把麦穗全部上缴集体。
  时光见证岁月的流转。如今,又到了夏收时节,站在路边,眺望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拾麦穗的情景。也许,我们是最后一批捡拾麦穗的“小社员”。可是,这个特殊的称谓,却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