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沈桂洋:付出真心 赢得民心
    沈桂洋(前)帮贫困户晒玉米。

  本报记者 李冀安 通讯员 吴兆舟 文/图
  “感谢国家好政策,感谢你们这些好干部。我们现在住上了新房,儿子的病好多了,家里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杨运兵紧紧地握着沈桂洋的手说,热泪不禁往下掉。杨运兵是汉阴县涧池镇新华村五组贫困户,前不久被胡蜂蜇伤住院才回到家中,第一书记沈桂洋就来看望。
  杨运兵原来住的地方叫“鹰嘴崖”,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他家住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如今早已是危房。60多岁的老两口和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儿子,守着家里的5亩土地,养着2头牛、2只猪、15只鸡和1条狗,再没有其他收入。
  沈桂洋来自汉阴县第二高中,从他到新华村工作第一天起,就在心里默默地为老杨脱贫的事情盘算。
  刚开始接触,杨运兵不愿意跟沈桂洋交流。沈桂洋得知杨运兵家收割水稻缺人手,他就赶紧去帮忙。从那以后,老杨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和沈桂洋说。
  杨运兵的房子属于D级危房,没有危改的必要了,只能建新房。考虑到鹰嘴崖交通不便,村委会计划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就近修建房子,但老杨舍不得熟悉的房子和土地。村干部多次做工作,他也不愿搬迁。后来,沈桂洋用上了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方法,耐心地给杨运兵分析就近建房的好处,终于说动了老杨。
  新房子建好了,杨运兵一家人搬进去住了,沈桂洋又犯愁了,老杨家庭收入不稳定,不能实现稳定脱贫。后来,沈桂洋帮老杨申请了村级道路保洁的公益性岗位。老杨很看重这个岗位,他负责的那段路比家里的院子打扫得还要干净。
  杨运兵的儿子有间歇性精神病,因为居住偏远,信息不通,又缺钱治病,一直没有治疗过。沈桂洋了解后,主动到安康联系了一家精神病院,为其办理了免费治疗手续,只需缴纳一定的生活费。但是,老杨家里实在拿不出这笔生活费,便推托暂时不治疗。沈桂洋得知原因后想办法为老杨筹措到这笔费用,将老杨的儿子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今年9月初,老杨和老伴都被胡蜂蜇伤了,因担心家中牲口无人照料,就在家用草药简单涂抹处理一下。沈桂洋知道后,立即安排好老杨的家务,将老杨和老伴送到镇医院,并帮他们办完所有住院手续后,才安心地离开。
  如今,村里人全都住上了安全住房,在外打工的村民能安心工作,留在家中的继续在土地上耕耘着脱贫的梦想。今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870元提高到4500元,一般农户人均收入从7480元提高到9500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