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寻秋


冯旭荣
十月,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我背着相机去野外寻秋。玉米的喜悦已经藏进农户家里,小麦的深情正悄悄潜入地下,准备酝酿跨年的梦。秋似乎躲着镜头不肯出来,是不愿被老生常谈,还是想潜伏在某个角落,等待以崭新的姿态和守望者邂逅。
在寂静的田野上,远远看到一个人在行走,成为秋天独特的风景。我一边朝他走去,一边举着相机按动快门,不知道这是不是我要寻找的秋天的剪影。
他是一位六十开外的老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古铜色脸庞,一看就是地道的关中老农。
我问道:“老哥到田间看啥呢?”
他回头看看我,答道:“和你一样,寻秋哩。”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从一位老农嘴里竟说出如此文气的词语。我一下便对他感兴趣起来。交谈中得知,老人今年六十五岁,初中没读完就开始务农了,儿子在外地打工,他和老伴照看孙子。
我问:“您在这里走了一遭有何感受?”
老人回答:“农民过去只知道种庄稼,现在也有精神追求了。空闲时间,我就去农家书屋看书。除了科普书籍,我还爱看文学书。以前,有些作家不懂农村,写的村子不像村子,写的农民不像农民,老百姓才不爱看。这几年变化特别大,很多写农村的书真实生动,不再胡吹冒撂了。”
我说:“老哥说得好!糊弄人的作品,老百姓不爱搭理它,只有贴近老百姓生活、接地气的作品大家才欢迎。”
老人继续说:“有的人瞧不起乡村文学,认为农民审美水平不高。其实,乡村文学缺少好作品才是问题症结。一些人写的东西没有烟火气,让人提不起精神。文学关键是要给人一种精神,就像土地说得再好,不长庄稼也是白搭。”
我笑了,觉得老人说的很有意思。
老人指着眼前一块块绵延起伏的田野,问我:“你猜猜明年这里收成怎么样?”
我说:“肯定是丰收年。”
老人笑着说:“明年这片田野上不但会长出庄稼,还会滋养出繁荣的作品。”
我默默点头。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