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狄伟涛:“坚持下去,才有更多机会”
狄伟涛(右二)组织村民将槐花装袋。
本报记者 黄敏 张晓强 文/图
4月17日,在蓝田县普化镇当院村村民狄伟涛家的院子里,十几名妇女正在将一堆槐花挑拣、过称、包装,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追求自然无公害的原生态产品,尤其是一些季节性的,难以批量或定量生产的乡村野菜更是受城里人喜爱。”37岁的狄伟涛谈起事业时意气风发。他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槐花时节,还未开放的槐花骨朵儿口味最是鲜美。槐花收购回来,由工人挑拣好按每4斤装袋,抽真空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
狄伟涛毕业于榆林学院,2015年以前,他一直在西安一家港资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2015年年底,狄伟涛辞去薪酬不菲的工作,带着妻子回到家乡蓝田县当院村,开始了他的乡村创业之路。
“那时正是脱贫攻坚大举推进的时候,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对我来说是个机会。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回去闯一闯,利用所学的知识干一番事业,即使失败也不后悔。而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从一开始,狄伟涛就对回乡创业充满了信心。
辞职回到家乡后,狄伟涛就注册了自己的网店,建立电子商务运营平台,把家里的院子改造成车间和库房,开始收购时令农产品。经过包装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跟着季节走,有什么卖什么。狄伟涛形容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一个特色农产品“中转站”。而正是这小小的“中转站”,架起了农特产品通往外界的桥梁,将农特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无公害瓜果蔬菜和以前用来充饥的野菜、野味等特色农产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狄伟涛正是瞄准这一点,不断扩大种类和批量,以“线下线下”双渠道并进模式,推进产品销售。樱桃、杏子、香椿、槐花等,都是狄伟涛的销售对象。他常常是上午在家忙分装,下午开着车子走村串街跑收购,晚上还得监控线上销售状态。
敢于奋斗,坚持不懈,一切皆有可能。经过辛苦运营,狄伟涛线上销售额一年比一年高。2018年,他的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成为当地返乡创业群体中的佼佼者。狄伟涛利用电商致富的同时,也为当院村的剩余劳力和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使村里留守妇女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农产品清理、挑选、包装等业务,妇女都可以干,有十几个人就够了,忙时需要50个人干活,每人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这点钱在城市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农村就不少了。”狄伟涛说。
离开城市回到农村,狄伟涛的创业之路走得相对顺利,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坚持外,也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家人朋友的支持分不开。“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创业最开始就是要甘于寂寞和清贫,利润微小的情况下,不仅要调整经营模式,更重要的是坚持下去,才会有更多的机会。”狄伟涛总结自身的经验,就是坚持和坚信。
谈及未来,狄伟涛计划在附近村庄逐步建立农特产品收购站,组织运输货源,扩大加工生产线和网络宣传,利用智能化平台扩大销售,以足够的实力迎接市场竞争和挑战。
本报记者 黄敏 张晓强 文/图
4月17日,在蓝田县普化镇当院村村民狄伟涛家的院子里,十几名妇女正在将一堆槐花挑拣、过称、包装,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追求自然无公害的原生态产品,尤其是一些季节性的,难以批量或定量生产的乡村野菜更是受城里人喜爱。”37岁的狄伟涛谈起事业时意气风发。他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槐花时节,还未开放的槐花骨朵儿口味最是鲜美。槐花收购回来,由工人挑拣好按每4斤装袋,抽真空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
狄伟涛毕业于榆林学院,2015年以前,他一直在西安一家港资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2015年年底,狄伟涛辞去薪酬不菲的工作,带着妻子回到家乡蓝田县当院村,开始了他的乡村创业之路。
“那时正是脱贫攻坚大举推进的时候,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对我来说是个机会。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回去闯一闯,利用所学的知识干一番事业,即使失败也不后悔。而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从一开始,狄伟涛就对回乡创业充满了信心。
辞职回到家乡后,狄伟涛就注册了自己的网店,建立电子商务运营平台,把家里的院子改造成车间和库房,开始收购时令农产品。经过包装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跟着季节走,有什么卖什么。狄伟涛形容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一个特色农产品“中转站”。而正是这小小的“中转站”,架起了农特产品通往外界的桥梁,将农特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无公害瓜果蔬菜和以前用来充饥的野菜、野味等特色农产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狄伟涛正是瞄准这一点,不断扩大种类和批量,以“线下线下”双渠道并进模式,推进产品销售。樱桃、杏子、香椿、槐花等,都是狄伟涛的销售对象。他常常是上午在家忙分装,下午开着车子走村串街跑收购,晚上还得监控线上销售状态。
敢于奋斗,坚持不懈,一切皆有可能。经过辛苦运营,狄伟涛线上销售额一年比一年高。2018年,他的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成为当地返乡创业群体中的佼佼者。狄伟涛利用电商致富的同时,也为当院村的剩余劳力和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使村里留守妇女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农产品清理、挑选、包装等业务,妇女都可以干,有十几个人就够了,忙时需要50个人干活,每人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这点钱在城市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农村就不少了。”狄伟涛说。
离开城市回到农村,狄伟涛的创业之路走得相对顺利,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坚持外,也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家人朋友的支持分不开。“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创业最开始就是要甘于寂寞和清贫,利润微小的情况下,不仅要调整经营模式,更重要的是坚持下去,才会有更多的机会。”狄伟涛总结自身的经验,就是坚持和坚信。
谈及未来,狄伟涛计划在附近村庄逐步建立农特产品收购站,组织运输货源,扩大加工生产线和网络宣传,利用智能化平台扩大销售,以足够的实力迎接市场竞争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