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陈国卿:开拓村民致富路
陈国卿(左三)给村民讲解茶叶知识。
村民现场制作茶叶。
本报记者 李冀安 通讯员 黄志顺 文/图
清明节过后,是西安康硒天茗茶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最繁忙的时候。每天,这里要接收从紫阳县茶叶生产基地运送来的数百斤茶叶,通过营销中心配送到西安城区、咸阳、宝鸡等60多家店铺。这段时间,也是董事长陈国卿最忙碌的时候。
扎根省城三十年
陈国卿原是紫阳县界岭镇的一名茶农。三十年前,他只身一人来到西安,从事茶叶零售。陈国卿告诉记者,当年仅凭一辆自行车,他跑遍了西安的大街小巷,还常常骑车给周边的县区送货。
因为能吃苦、讲信用、爱打拼,陈国卿在关中道上结下了好人缘。从小摊到门店,再到连锁店,陈国卿的生意越做越大。陈太元是陈国卿的侄子,他的老家同在界岭镇的大山里,每次去一趟集镇,往返得步行3个小时。陈太元跟叔叔陈国卿学做茶叶生意,在宝鸡市打开了市场,还接全家人到市区定居。
在陈国卿的带动下,老家的60余位亲戚在西安、咸阳、宝鸡等地经销茶叶。通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在城里站稳了脚跟,过上了有车有房的生活。
半生积蓄投家乡
时间回到2014年,当时58岁的陈国卿已经是关中道上很有名气的茶商。守住稳定的销售渠道,继续做中间商,他每年也有可观的收入。谁也没想到,陈国卿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到紫阳,拿出半生积蓄1000多万元建厂。陈国卿说:“我要给茶做‘根’,使产品质量在源头上实现可控。”
其实,陈国卿比谁都珍惜当下。他深知,是经销商的信任,让他把事业做大,他要用更优质的货源回馈客户。
陈国卿一个人回到紫阳县双桥镇解放村,创建了康硒天茗产业园区。当时园区没有住宿的地方,他就每天开车往返18公里,住在集镇的旅馆。陈国卿还记得,当时午饭吃得最多是方便面。衣服脏了,他自己洗,拧干挂在旅馆的窗户上晾干。讲述这段经历时,他仿佛回到了推着自行车送茶叶的日子,但比那时候更加内心笃定、激情满怀。
现代模式进山区
“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了我很大信心。”陈国卿说。作为当年的招商引资项目,双桥镇政府非常重视,营商环境给予充分保障。县上还配套了水利设施项目,使园区实现“涝能排,旱能灌,渠相通,路相连”。
陈国卿对茶园建设有独到见解:“必须坚持高标准建园,确保茶园的观赏性和示范性。”他高薪聘请3名福建技术人员负责茶园管理,坚持茶园因土配肥,先后向茶园投入200多吨有机肥料。
经过3年的努力,康硒天茗产业园区全面建成投产。园区建设标准化车间1500平方米、附属车间1200平方米、职工住宿楼48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1590平方米。园区的绿茶、红茶、白茶三条清洁化生产线全面建成。
康硒天茗产业园区先后通过紫阳县、安康市两级产业园区认定,通过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第七批省级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认证。中国茶叶研究所“丹江口水源涵养区高效栽培与种植试验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纳米生物科技实验基地”落户于此。
村民增收有保障
就像当年支持亲戚经销茶叶一样,陈国卿对当地的贫困群众也不遗余力地帮扶。解放村茶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康硒天茗茶业公司围绕产业扶贫,立足可持续发展的茶资源优势和外销市场的销售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村民参与”的联动方式,整体推进全村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公司设立企业扶贫办公室,建立培训教室,聘请技术指导,组建栽培作业队、机械作业队、采摘作业队,搭建完成“理论+实操”的培训平台,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为更好地推动村民脱贫致富,公司在原有扶贫举措的基础上,流转土地300亩,涉及农户66户,其中在册贫困户17户,涉及土地27.2亩。仅土地流转一方面,户均增收800元。
针对有茶园但未进行土地流转的贫困户,公司允许贫困户将茶园变作资产入股。入股后,茶园所有权仍归贫困户,公司帮助贫困户进行低产改造或新建标准化茶园,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及茶园管护技术指导,并优先收购贫困户鲜叶。园区常年吸纳26位贫困户参与茶园管护、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月收入2400元~4500元。
同时,贫困户可持现金入股公司成立的专业茶叶合作社。公司根据实际到账股金每年进行现金分红。2018年,公司跨村帮扶扩大到周边500多户,每年兑付村民30多万元红利。公司还结合当地土特产资源现状,不断进行产品研发。目前,公司开发桂花红茶、桂花绿茶等新产品,将当地的桂花资源“变废为宝”,促进村民增收。
村民现场制作茶叶。
本报记者 李冀安 通讯员 黄志顺 文/图
清明节过后,是西安康硒天茗茶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最繁忙的时候。每天,这里要接收从紫阳县茶叶生产基地运送来的数百斤茶叶,通过营销中心配送到西安城区、咸阳、宝鸡等60多家店铺。这段时间,也是董事长陈国卿最忙碌的时候。
扎根省城三十年
陈国卿原是紫阳县界岭镇的一名茶农。三十年前,他只身一人来到西安,从事茶叶零售。陈国卿告诉记者,当年仅凭一辆自行车,他跑遍了西安的大街小巷,还常常骑车给周边的县区送货。
因为能吃苦、讲信用、爱打拼,陈国卿在关中道上结下了好人缘。从小摊到门店,再到连锁店,陈国卿的生意越做越大。陈太元是陈国卿的侄子,他的老家同在界岭镇的大山里,每次去一趟集镇,往返得步行3个小时。陈太元跟叔叔陈国卿学做茶叶生意,在宝鸡市打开了市场,还接全家人到市区定居。
在陈国卿的带动下,老家的60余位亲戚在西安、咸阳、宝鸡等地经销茶叶。通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在城里站稳了脚跟,过上了有车有房的生活。
半生积蓄投家乡
时间回到2014年,当时58岁的陈国卿已经是关中道上很有名气的茶商。守住稳定的销售渠道,继续做中间商,他每年也有可观的收入。谁也没想到,陈国卿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到紫阳,拿出半生积蓄1000多万元建厂。陈国卿说:“我要给茶做‘根’,使产品质量在源头上实现可控。”
其实,陈国卿比谁都珍惜当下。他深知,是经销商的信任,让他把事业做大,他要用更优质的货源回馈客户。
陈国卿一个人回到紫阳县双桥镇解放村,创建了康硒天茗产业园区。当时园区没有住宿的地方,他就每天开车往返18公里,住在集镇的旅馆。陈国卿还记得,当时午饭吃得最多是方便面。衣服脏了,他自己洗,拧干挂在旅馆的窗户上晾干。讲述这段经历时,他仿佛回到了推着自行车送茶叶的日子,但比那时候更加内心笃定、激情满怀。
现代模式进山区
“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了我很大信心。”陈国卿说。作为当年的招商引资项目,双桥镇政府非常重视,营商环境给予充分保障。县上还配套了水利设施项目,使园区实现“涝能排,旱能灌,渠相通,路相连”。
陈国卿对茶园建设有独到见解:“必须坚持高标准建园,确保茶园的观赏性和示范性。”他高薪聘请3名福建技术人员负责茶园管理,坚持茶园因土配肥,先后向茶园投入200多吨有机肥料。
经过3年的努力,康硒天茗产业园区全面建成投产。园区建设标准化车间1500平方米、附属车间1200平方米、职工住宿楼48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1590平方米。园区的绿茶、红茶、白茶三条清洁化生产线全面建成。
康硒天茗产业园区先后通过紫阳县、安康市两级产业园区认定,通过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第七批省级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认证。中国茶叶研究所“丹江口水源涵养区高效栽培与种植试验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纳米生物科技实验基地”落户于此。
村民增收有保障
就像当年支持亲戚经销茶叶一样,陈国卿对当地的贫困群众也不遗余力地帮扶。解放村茶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康硒天茗茶业公司围绕产业扶贫,立足可持续发展的茶资源优势和外销市场的销售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村民参与”的联动方式,整体推进全村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公司设立企业扶贫办公室,建立培训教室,聘请技术指导,组建栽培作业队、机械作业队、采摘作业队,搭建完成“理论+实操”的培训平台,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为更好地推动村民脱贫致富,公司在原有扶贫举措的基础上,流转土地300亩,涉及农户66户,其中在册贫困户17户,涉及土地27.2亩。仅土地流转一方面,户均增收800元。
针对有茶园但未进行土地流转的贫困户,公司允许贫困户将茶园变作资产入股。入股后,茶园所有权仍归贫困户,公司帮助贫困户进行低产改造或新建标准化茶园,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及茶园管护技术指导,并优先收购贫困户鲜叶。园区常年吸纳26位贫困户参与茶园管护、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月收入2400元~4500元。
同时,贫困户可持现金入股公司成立的专业茶叶合作社。公司根据实际到账股金每年进行现金分红。2018年,公司跨村帮扶扩大到周边500多户,每年兑付村民30多万元红利。公司还结合当地土特产资源现状,不断进行产品研发。目前,公司开发桂花红茶、桂花绿茶等新产品,将当地的桂花资源“变废为宝”,促进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