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杨凌农民怀揣绝技走四方
    杨凌苗木嫁接技术服务队杨村分队队员在火车站广场整装待发。

  刘枫 本报记者 王平 文/图
  “每次我从华西村一回家,观光大棚的管理就成了难题,连当地的村支书都直说头疼。”2月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陵街道办夏家沟村的职业农民夏灵生说。
  2010年,47岁的夏灵生刚到江苏省华西村时,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大棚里的农作物五花八门,导致交叉感染和病虫害现象十分严重,部分土地甚至都无法再耕种。夏灵生二话没说钻进大棚,挨个检查。
  短短几天时间,夏灵生凭借着多年的植保经验,带领大伙儿开始了“拯救大棚”行动。从剪枝、抹药、施肥等环节入手,他耐心地拿出看家本领指导当地农民和大学生解决问题。很快,大棚里果蔬的产量和质量都双双提高,观赏性也更强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观光旅游,并为这个被美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如今,除了技术输出,夏灵生还把杨凌的优良品种带到了华西村,并成功推广种植。这不,农历正月十五刚过,夏灵生又要准备返程了。
  在杨凌,像夏灵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许多职业农民,凭借杨凌科技优势,通过政府常年提供的免费农技培训,纷纷找到了自己的致富门路。一批批职业农民走向大江南北,从事农业种植的技术指导工作,成为杨凌的一张靓丽名片。
  2月15日下午,记者在杨凌火车站广场上看到,春节刚过,杨陵区科技局的工作人员特意为即将奔赴重庆的杨凌苗木嫁接技术服务队的“铁娘子嫁接队”举行了简单的欢送仪式。
  “2016年刚到青海时,那里果苗的成活率很低。通过我们嫁接以后,果苗成活率高达80%以上。当地人都很认可咱杨凌人的技术。”杨村分队的队员王俊香说。
  据王俊香介绍,一开始队员们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粗而不精。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大幅度提升了队员们的技术水平,大家还相继考取了嫁接证。
  有了本领,更要谋出路。杨陵区科技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还积极帮助他们开拓业务,再由各协会负责签订目标责任书,切实保障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政府保驾护航,以往外出嫁接的散户逐渐成了“正规军”。手艺好了,机会多了,大伙的腰包自然鼓了起来。
  家住五泉镇的辛小宁向记者感慨道:“仅靠农闲时候外出嫁接,我一年能多挣2万多元,补贴家里绰绰有余。这在过去,我连想都不敢想!”
  今年67岁的李根庆,家住杨陵区大寨街道办西小寨村。早在2005年,他就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杨凌第一批拿到了高级农技师证书。2016年,他前往吉尔吉斯斯坦提供技术指导,主要帮助当地建立现代苹果园。通过自己研究的“土法”技术,他将20万株未带土的苹果、梨、核桃苗木运往吉尔吉斯斯坦,果苗成活率更是突破了95%,赢得当地人的纷纷“点赞”。“今年春节还没过完,我的洋朋友就又邀请我过去帮忙,热情得很!”李根庆自豪地说。
  记者从杨凌相关部门了解到,2018年,全区21支农民技术服务队长年活跃在省内及甘肃、宁夏、新疆、安徽等地,从事果树苗木嫁接、果树修剪等技术服务活动,各技术劳务输出队共出勤人次12647人次,总收入达1亿元。
  此外,杨凌还充分发挥农业高新区和自贸区的双重叠加优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累计承办100多期援外培训项目,培训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人次,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丝路沿线国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