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农谚变迁看巨变

  旬邑 王新民

  农谚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经验之谈。它集农业生产的实践性、经验性、时间性于一体,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将改革开放前的旧农谚和改革开放后所产生的新农谚做一对比,我们就能从中看出改革开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
  旧农谚曰“麦黄糜黄,绣女下床”,那时“龙口夺食”,收麦如救火,所以男女老少都得参与,收、拉、碾、晒、扬场、入仓,再加上秋粮回茬,紧紧张张一个月,夏收还结束不了。
  现在的新农谚是“收割机一响,净麦入仓,男人闯市场,女人上舞场(集体舞),老人树荫下歇晌”。收麦不过三五天时间,过去那种弯腰弓背、镰刀收割的重体力活,成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
  过去秋播的谚语是“霜不煞,地不冻,有牛有籽尽管种”。关中人种麦必须先把玉米收割了,搬棒子、挖玉米秆,运肥、耕地、播种,那时靠牲畜耕地,日耕二亩地还要好牲畜,就这还需要人力施肥、撒种。
  现在的农谚是“‘谷神’进地,连秆拔净”。收获,挖秆,秸秆粉碎一次清,收一亩地二三十分钟。地块相邻的几家请来旋耕机,旋耕、施肥、播种一次完成,前后不过十几分钟的事。这样快捷,省事又省钱,免去了人力之苦。
  旧农谚还有“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是几千年来农民种地的经验之谈。人民公社时期,为了多屯肥料,生产队动员农民半年换一次炕,一年打一次锅头,家家院子里立高烟筒。鸡舍、猪圈、羊栏户户都有,目的是广开肥源,多积肥,多打粮,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粮食亩产老是徘徊百十斤左右。
  改革开放后,种庄稼的农谚演变成了“庄稼一枝花,全靠氮磷钾。施肥先测土,地力猛如虎”。改革开放,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他们填平地坑,拆掉土坯房,盖起了漂亮美观的砖混房,家家院落硬化,干净卫生。昔日的猪圈、鸡舍、羊栏退出了视野,农家粪不再受青睐。春种秋播,普遍测土配方,氮、磷、钾等元素缺啥补啥,农资店全程服务,化肥送到田间地头。现在,小麦亩产过千斤很平常,夏秋两季“成顿粮田”的地块也不少。
  改革开放40年,新旧农谚两相对照,农村的变化这不是一目了然了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