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凤翔县长青镇太昌村张海龙
只要信心足 脱贫不再难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李志红 本报记者 边浩
  “过去的生活,可以说是不堪回首。那时候家里情况特殊,我压力太大了。”谈起自己的生活经历,从张海龙的语气里,仍然能感受到一丝不易。
  张海龙是凤翔县长青镇太昌村二组人,今年30岁。早年丧父,和母亲及年近八旬的爷爷、瘫痪在床的奶奶一起生活。
  “那时候我在上学,爷爷、奶奶没有劳动能力,全靠母亲一人务农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张海龙说道。高中毕业后,为了改变家庭的困境,他毅然走出大山,到城市打工,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打拼出一片天空。
  “咱没有一技之长,收入不高,每逢发工资,除给自己留下必需的生活费,剩下的钱全部寄给家里,补贴家用,稍微缓解了家庭的困难。”在外漂泊的日子,张海龙在工地上拼命干活的同时,心里牢牢牵挂着家人。
  “虽然工地上干活很吃力,但最大的收获是我凭着自己的执著和肯吃苦的拼劲赢得了爱情。”谈起这段经历,张海龙脸上露出了笑容。
  因家里人年事已高需要照顾,成家后,2016年,小两口决定回到老家,既能照顾家人,也可以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
  太昌村地处山区,离城镇较远,村民收入主要还是以务农为生。张海龙回到老家后,因家庭基础条件差,一时找不到脱贫致富的门路,一段时间很是焦虑。这时候,他去找村上干部商量,决定利用村上荒废的坡地散养土鸡。要把一时的想法变成现实,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没有任何启动资金和养殖经验的他,更是难上加难。
  张海龙说:“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村上干部协调帮助我选址,县农商行帮扶干部董乖勤经常上门给我们宣传政策,还主动协调给我解决了5万元贷款,咱必须好好干。”
  棚舍很快就建好了,张海龙一边自己尝试养鸡,一边利用闲余时间在网上学习土鸡养殖技术。同时,他还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
  去年冬季,他的周转资金遇到困难,一筹莫展。得知情况,长青镇联系镇商会同志来到张海龙土鸡养殖场,在实地察看后,对身处贫困山区的青年能够回乡创业很赞同,当场资助2万元,缓解了养鸡场的燃眉之急。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谢谢大家,我的脱贫致富信心更足了。”张海龙激动地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张海龙已经掌握了土鸡养殖的关键技术。目前,养鸡年出栏2500只,纯收入10000元,家庭的面貌正在逐步改变。
  在张海龙的带动下,和他同时出外打工的2名青年也加入到回乡创业的队伍,先后建起了土鸡养殖场,目前全村肉鸡存栏5000只。今年5月17日,张海龙被镇上评为“优秀脱贫示范户”。
  站在沟壑纵横的三头沟一侧,望着今春栽植的40亩花椒,张海龙信心满满:“在家乡同样可以挣钱,我家今年脱贫没有问题。镇村和帮扶单位积极支持我扩大养殖规模,以后我还想建起五果园,发展农家乐,和乡亲们一起发展产业,共同致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