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麦草窝里捡金蛋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岐山 冯虎林 杨智文
  岐山县雍川镇是蔡家坡塬上的“小江南”,良田广袤,一马平川,这里曾是1931年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参展获奖、并被近年来列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岐山手工空心挂面的主产地,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名盛一时的“8819”秦椒繁育推广裁植基地。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一浪奔涌到这个西府农村时,人们甩开膀子大干。在管饱肚子之余,大家思谋着如何依靠果树的栽植发家致富,结果出现了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的大面积苹果栽植热,造成粮食面积骤减,低迷尴尬的苹果市场给了农民当头一棒。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猪上千,牛上万,
  一个馍馍两块半,
  苹果拿来垫牛圈,
  果树挖了堆一院,
  盲目带来白白干。
  吃了教训,自然长了记性。人们重新转型,在传统优势产业上下工夫,依托岐山是优质小麦主产区优势,重新在粮食生产上狠下工夫。但是,机械收割完小麦后,遍地空旷无垠的麦茬成了废弃物。最初,人们选择就地放火焚烧,这一烧,烧出了火灾,也烧出了事端!这真是:
  遮天蔽日烟滚滚,
  噼噼啪啪“炒棋豆”。
  风向万变难摸准,
  火趁风势不由人。
  生态污染行为丑,
  片片田地留“疤痕”。
  殃及庄稼痛疾首,
  邻里收成付东流。
  发展才是硬道理。岐山县雍川镇袁家村的袁建文,是个吃臊子面啃锅盔、麦草窝里滚大的汉子。借着改革的东风,他慧眼瞅商机。在他看来,漫田遍地的麦茬,就是一片片取之不尽的“富矿”。他决心走麦草回收利用加工的致富路子。
  2009年,袁建文在自己家乡雍川镇创立了“岐山联盟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凭最初的五个人和仅有的三台机械,在每年夏收过后的广阔天地里,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秸秆回收储运的工作。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拖拉机,跑得欢,
  带着机器拾秸秆。
  利秋利播利深翻,
  生态环保功在先。
  往年柴草一把火,
  今日麦草钱串串。
  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袁建文的秸秆专业合作社己由当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农业机械由当初的3台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台(套),其中秸秆捡拾打梱机达到45台。一台麦草捡拾机一个夏季可捡拾麦草150多吨,按合作社每吨350元收购价,一个农机手一个夏季毛收入即可收入五六万元。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秸秆利用,保卫蓝天”的口号,加强小麦秸秆的综合利用,麦草捡拾机将散落田间的麦草不停地“吞”进肚里,继而不停地“吐”出一梱梱方形的“草面包”,成为农民近年来增收的一条新途径。人们都说:
  地绿了,天蓝了,
  农村空气更好了。
  麦草变废为宝了,
  卫生环保增收了!
  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秸秆回收利用作业范围已遍及周边5个乡镇,面积达到7.5万亩,实现了麦草就近收集、加工、运输和储藏的运营体系,成为宝鸡地区秸秆回收加工行业的领头军:
  改革换来新观念,
  秸秆不烧保蓝天。
  告别浓烟和危险,
  绿色环保又安全。
  高端农机神威显,
  麦草打梱变金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靠麦草也能把日子过美!这真是:
  昔日麦草多废弃,
  今日变成摇钱树。
  麦草窝里有“金蛋”,
  柴(财)源滚滚不停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