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电视迷”的苦与乐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韩城 丁继坤
当我跨进韩城市新城办河渎村丁大伯的农家小屋,听到了悠扬悦耳的秦腔声声从屋内传出。掀开门帘,看见被称为“电视迷”的丁大伯,正坐在沙发上悠然自得地观看55英寸的大彩电。说明来意后,丁大伯急忙招呼让座,给我打开了看电视经历酸甜苦辣的话匣子:
“那是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韩城当时根本没有电视转播设备,我们想看电视,经常要跑到几公里外的县城去看。到了1978年,我们村几百户仅有一台14英寸的黒白电视机。一到晚上,太阳没落山就有人占好了位置,去晚了只能挤在别人后面,从人缝中去偷看。村文书把电视搬出放在高处,将两根“银角”一样的东西转来转去,一会儿有了人影没声音,一会儿有声不见人影,一会儿既没影又没声,电视屏幕上尽是雪花点。”那时人们编了这样的顺口溜:
远看好似“铁匣匣”,
近观名叫电视机。
插上电源就能看,
稀奇稀奇没见过。
两根天线来回转,
能说会唱有人影。
信号时弱时又强,
看到一半雪花点。
人挤人,肩挨肩,
来晚只好踮脚尖。
累得腰酸腿又疼,
想看电视真艰难。
说到这里,丁大伯喝了一口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到了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外工作的马振西购买了一台黒白电视机,一下子在村里摇了铃,吸引了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前来观看。当时演的是电视剧《霍元甲》,人们看得有滋有味。但时间一长,有时主家有事不开电视,大家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何时自己家能买台电视机,成为当时一种美好的奢望。”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1985年,家里经济逐渐宽余了,我与家人商量,用卖棉花赚的500元,买回一台14英寸的黄河牌黒白电视机。从此告别了到别人家看电视的历史。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家家户户的电视室外天线如雨后春笋般在房顶竖了起来。我们村有80%的农户有了电视机,活跃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那时正热播电视剧《渴望》,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大家争相观看。但是,依靠室外天线收看的信号时好时坏,有时剧情看到要紧处,画面就模糊不清,直接影响了大伙看电视的心情。”对这种现象,人们是这样形容的:
电视电视太好看,
千遍万遍不厌烦。
正到剧情关键处,
信号罢工苦难言。
这可急坏电视迷,
望剧兴叹真无奈。
盼星星,望月亮,
几时演播能顺畅。
1990年以前,韩城全市仅有电视差转机10台,转播功率320瓦。为了解决农村看电视信号差,从1990年开始至今,韩城市先后投资1800多万元,建成了百米高的电视调频转播塔,安装了广播发射台和微波总站,电视节目全部采用“卫星转播系统”与“光缆传播系统”现代信息网络,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打通边远山区看电视难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全市电视收看覆盖率达到97%。
说起如今的电视信号,丁大伯面带笑容:“1996年我们村接通了有线电视网络,节目信号明显增强。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更新换代层出不穷,我家先后购买更换了彩色、液晶、超薄、高清等六七台电视机,由原来14英寸的小屏幕换成了55英寸的大屏幕,电视节目内容连接了网络,想看电影、戏曲、综艺等电视节目随时搜索,而且一周内的节目还能返回观看,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特别是每到春节,从外地工作回来的儿孙满堂,共同观赏春晚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那种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比起过去,看电视的条件千变万化,这都是托了党的好政策的福,分享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说到这里,丁大伯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正是:
改革开放四十年,
农家喜事说不完。
电视节目多精彩,
文化娱乐尽情享。
电视从小变到大,
节目清亮美如画。
新闻综艺连续剧,
足不出户看世界。
党的富民政策好,
幸福生活乐逍遥。
赶上当今新时代,
小康路上阔步迈。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韩城 丁继坤
当我跨进韩城市新城办河渎村丁大伯的农家小屋,听到了悠扬悦耳的秦腔声声从屋内传出。掀开门帘,看见被称为“电视迷”的丁大伯,正坐在沙发上悠然自得地观看55英寸的大彩电。说明来意后,丁大伯急忙招呼让座,给我打开了看电视经历酸甜苦辣的话匣子:
“那是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韩城当时根本没有电视转播设备,我们想看电视,经常要跑到几公里外的县城去看。到了1978年,我们村几百户仅有一台14英寸的黒白电视机。一到晚上,太阳没落山就有人占好了位置,去晚了只能挤在别人后面,从人缝中去偷看。村文书把电视搬出放在高处,将两根“银角”一样的东西转来转去,一会儿有了人影没声音,一会儿有声不见人影,一会儿既没影又没声,电视屏幕上尽是雪花点。”那时人们编了这样的顺口溜:
远看好似“铁匣匣”,
近观名叫电视机。
插上电源就能看,
稀奇稀奇没见过。
两根天线来回转,
能说会唱有人影。
信号时弱时又强,
看到一半雪花点。
人挤人,肩挨肩,
来晚只好踮脚尖。
累得腰酸腿又疼,
想看电视真艰难。
说到这里,丁大伯喝了一口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到了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外工作的马振西购买了一台黒白电视机,一下子在村里摇了铃,吸引了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前来观看。当时演的是电视剧《霍元甲》,人们看得有滋有味。但时间一长,有时主家有事不开电视,大家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何时自己家能买台电视机,成为当时一种美好的奢望。”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1985年,家里经济逐渐宽余了,我与家人商量,用卖棉花赚的500元,买回一台14英寸的黄河牌黒白电视机。从此告别了到别人家看电视的历史。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家家户户的电视室外天线如雨后春笋般在房顶竖了起来。我们村有80%的农户有了电视机,活跃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那时正热播电视剧《渴望》,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大家争相观看。但是,依靠室外天线收看的信号时好时坏,有时剧情看到要紧处,画面就模糊不清,直接影响了大伙看电视的心情。”对这种现象,人们是这样形容的:
电视电视太好看,
千遍万遍不厌烦。
正到剧情关键处,
信号罢工苦难言。
这可急坏电视迷,
望剧兴叹真无奈。
盼星星,望月亮,
几时演播能顺畅。
1990年以前,韩城全市仅有电视差转机10台,转播功率320瓦。为了解决农村看电视信号差,从1990年开始至今,韩城市先后投资1800多万元,建成了百米高的电视调频转播塔,安装了广播发射台和微波总站,电视节目全部采用“卫星转播系统”与“光缆传播系统”现代信息网络,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打通边远山区看电视难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全市电视收看覆盖率达到97%。
说起如今的电视信号,丁大伯面带笑容:“1996年我们村接通了有线电视网络,节目信号明显增强。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更新换代层出不穷,我家先后购买更换了彩色、液晶、超薄、高清等六七台电视机,由原来14英寸的小屏幕换成了55英寸的大屏幕,电视节目内容连接了网络,想看电影、戏曲、综艺等电视节目随时搜索,而且一周内的节目还能返回观看,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特别是每到春节,从外地工作回来的儿孙满堂,共同观赏春晚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那种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比起过去,看电视的条件千变万化,这都是托了党的好政策的福,分享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说到这里,丁大伯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正是:
改革开放四十年,
农家喜事说不完。
电视节目多精彩,
文化娱乐尽情享。
电视从小变到大,
节目清亮美如画。
新闻综艺连续剧,
足不出户看世界。
党的富民政策好,
幸福生活乐逍遥。
赶上当今新时代,
小康路上阔步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