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说说渭河“年代谣”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陈仓 张峰青
  家乡坪头村与营头村以渭河相隔。上世纪70年代,渭河上没有桥,要渡河需要坐船。那时候的木船,也不是随叫随到,而是要等到一定数量的乘客后,才起锚摆渡。
  如果碰到阴雨天,渭河涨潮,就不能渡船了。南岸和北岸的人不能相互往来,南岸的乡民只能吃寡盐少醋的饭食,北岸的乡民也不能及时到南岸办事。这时候的渭河犹如屏障,阻隔了两岸交通。有嫁到南岸的新媳妇回不了娘家唱道:
  娘啊,大(爹)啊,瓷心肠,
  把你娃给营头庄,
  你娃不得过河,
  心不展畅。
  有急需办事的人或患了急病的人要渡河,这就需要船工冒险行船。在行船过程中,一船上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总怕有什么闪失。好在船工熟知水性,也基本能安全摆渡到对岸。但也有例外,有一年发大水,船才走到河中央,维系木船的钢索断了,一船人都扣进河里。多亏岸边一些人伸手施救,好多人都救了出来。可还是有一个老船工和一个老铁匠被洪流卷走了。在倒扣的船舱里,人们找到一名钉锅匠,经过紧急抢救,钉锅匠才恢复了神智。
  钉锅匠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问:“我钉锅的家具哪里去了,我今后咋办呀?”他的问话,让人们哭笑不得。当时有人就现编歌词来叙说这件事:
  渭河宽,渡河难,
  船行河中底朝天。
  船工铁匠上不了岸,
  救了锅匠说弹嫌。
  1982年,一座渭河联拱石桥建成,连接了坪头和营头,给两岸乡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记得当时鞭炮轰鸣、锣鼓喧天。为了庆祝大桥的建成,县上还请来戏班子在渭河滩唱了三天大戏。人们愉悦的心情都写在脸上,有民歌为证:
  大桥通,赴新程,
  一下通到幸福门。
  不论刮风和下雨,
  想走哪里都能成。
  后来为了方便渭河沿岸乡镇百姓,国家又建了混凝土大桥,把颜家河的铁索桥改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桥,并增建胡店渭河大桥、固川渭河大桥等。这时候,沿310国道上行或下行,渭河南北两岸的交通都非常方便。原先连接各乡镇的交通,从原来每天一趟的火车,改成了每20分钟一趟的县际班车。渭河南北的出行,再也不是原先的几条道路,而是形成了路桥相连的网状格局。在正月社火游演中,有乡民自编的歌词唱道:
  渭河不再险,出行不再难。
  大桥处处建,高速通到天。
  国道镇村连,道路平又宽。
  无论走多远,往返一瞬间。
  都夸政策好,大步迈向前。
  到了2015年,连接坪头村与营头村的渭河大桥跟前又增建了一座桩架结构的大桥,全都是机械运作,短短一年时间建成通车。桥面宽阔,护栏上装饰太阳能彩色灯箱。每到夜晚,大桥流光溢彩,非常好看。
  近年来,私家车广泛普及。村路、国道、高速路上,都被隧道和桥梁衔接,只见车辆穿梭,交通发达。道路桥梁在城乡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特别是近年来开发的“九龙山——灵宝峡——大水川”环线旅游风景区,让附近的镇村交通更加便利,正应了这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再看今天的渭河,已不再是出行的天堑,而成了乡村风景的点缀。由此,笔者也赋诗一首,歌咏我们美好的生活:
  改革开放四十年,
  美好生活已实现。
  渭河滔滔何曾惧?
  大桥横跨任君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