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让农民文化生活不留白
——聚焦铜川市文化精准扶贫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本报记者 王根平
  初夏时节,记者行走在铜川的青山绿水间,扑面而来的田园风光,人景合一。而这些,则来源于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果。“村子合并后,我家离村里的活动中心太远了,不管啥活动都参加不了。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真是方便多了。”宜君县彭镇湫沟村村民王焕芳说。
  近年来,铜川市结合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在贫困村文化阵地建设上紧扣“统筹”与“整合”两大关键,分类改造贫困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投资驱动上,上下联动,部门包联,多方筹措,改造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39个,达标率为50.7%,超出全省的达标率30.7%。
  送文化,营造文化扶智好氛围
  “家里的旧电视都坏两年了,今年竟然免费看上了新电视,还能看那么多节目,心里当然高兴了。”耀州区官庄镇贫困户邓恩彦乐呵呵地说。
  耀州区在文化脱贫攻坚中,加大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自2016年以来,为各村累计配套图书27万册、光盘2万余张,配备电脑、电视、VCD机等设备50多台,配套锣鼓、演出服装等文艺团队用品3.6万件。
  与此同时,铜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耀州区柏树塬村的帮扶单位,今年拨付资金3万元助力村文化舞台建设,并为村里贫困户送上15套价值6000元的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
  扶产业,改善文化民生新路子
  王改银是宜君县民间剪纸艺人,并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从一个家庭主妇成为宜君农民画、剪纸艺术的领军人物。“王老师现在是县文化馆聘请的农民画、剪纸培训老师。除了培训,她还负责文化馆非遗传习所的相关业务指导。”宜君县文化馆馆长张雯说。
  据了解,铜川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30家,民间艺术协会组织、文化产业公司等社会组织近500家,6000余人从事民间艺术品创作生产,因此受惠脱贫近2000人。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引领农民致富、改善文化民生的新路子。
  扶心智,构建乡村“文化风景”
  耀州区关庄镇道东村是省委宣传部“两联一包”扶贫联系村。该村在开展“访民意解民困送温暖”党旗领航奔小康活动中,积极探索设立以“党旗领航奔小康八星励志促脱贫”为主题的脱贫励志光荣榜,推动全村形成了“人人争星、我要脱贫”良好氛围和“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风气。据耀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梅介绍,道东村“八星励志扶贫扶智”模式在耀州区的58个贫困村进行推广,已成为铜川市扶贫扶智的样本。
  “这里是贫困村吗?”记者来到位于铜川市印台区北部的何家坊村时,被这里美丽的风景感染。同行的印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宋敏告诉记者,近年来,何家坊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村文化服务中心及卫生室、幸福院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了金锁关石林“西北第一座”玻璃吊桥、索道千亩槐花林,千亩太阳花海,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