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无书不生活
  三原 杨波
 
  生在农村,小时候农村穷,书特别少,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一本连环画《双枪老太婆》。这本书放在大娘的针线盒里,大娘做针线我看书,后来我发现农村人都用书夹鞋样,所以针线盒成了我的宝贝。
  一次,我在别人家上厕所,发现手纸全是一些书,就偷偷地把他带回家看,去还的时候,那些书纸已经被主人撕成了两半,我拼在一起看,都是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我渐渐知道了自然界的许多奥秘。
  在学校里,有位女同学家里有藏书,我就主动靠近,母亲给我好吃的东西就带给她。同学们经常用“男娃女娃待一堆,八月十五要结婚”取笑我。我不管这些,关系搞好了,书自然会借到,不过第二天早上必须归还。
  小时候,我放了学就要割草放羊。一手拉羊,一手提草笼,口袋里藏着一本书,每次我出发最早、回来最晚。有一次,同学借我一本较厚的《成语故事》,我让羊在渠边吃草,然后蹲在渠里看书,待到夕阳下山,猛然想起笼里还没割到草,就在树上折了几个树枝架在草笼上,匆忙中割了一大把草散在上面。来到羊吃草的地方,羊已经没了踪影,地上只留下了圆圆的粪球。我哭着回家,母亲指着一旁饮水的羊笑了。“又看书了……把羊拴好。”原来羊没草吃,挣脱绳自己跑了回来。
  后来,我就把书中的故事讲给村里的小伙伴。每天下午,他们吃完午饭就和我一起去放羊,拉羊的拉羊,提笼的提笼。轮流看羊,一起割草,休息的时候我把书上的故事读给他们听。小伙伴把家里的书偷偷地拿出来给我读,那些书是亲戚从西安带回来的,当时,我也很希望西安有个这样的亲戚。
  我爱读书母亲最了解,她决定把羊交给我看管,每天卖羊奶钱上缴一部分,剩下的我自己支配,我就有了自己的小金库。隔壁贩牛的大叔,让我逢集把牛拉倒市场上,管一顿饭,每次还发两毛钱作为奖励。我平时挖些中药,路上拾些杏核,拿到集市上买,变卖的钱都买了书籍,我成了镇上书店的常客。
  上了初中,我开始读长篇小说,每逢星期天和寒暑假,我都要挑灯夜战。父亲怕我夜里看书浪费电,灯如果亮着,就会责备我,每晚看我房间的灯灭了才睡。我偷偷自制煤油灯,用纸遮住窗户,经常读到鸡叫,弄得鼻子里全是烟煤,早上起不来,还得上地干活,于是在苹果树地里睡觉是经常的事。这个时期我读完了中国四大名著,开始拜读外国文学,但是从来没有耽误文化课程学习。
  上了师范,我第一次走进了真正的图书馆。每次课余时间,我都沉浸在校图书馆书的海洋,我最喜欢中国古典小说。因为我借阅书籍最多,管理员熟悉我,借书证不长时间就得更换。班主任董老师知道我喜欢读书,毕业时送我“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的书法作品,激励我以后继续读书,我一直把他珍藏在我的书房。不管过去现在,读书也已成为我的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