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富平 吴剑锋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黄河的这个弯,像中华地理的自然标识,铺陈在宏大的山水相依的广袤空间里。相依的山水,山是圣山,西岳华山;水是圣水,西渎黄河。站在高高的土畔边上,举目北望,宽阔浩淼的黄河水,从遥远的北方天际奔涌而来。地质学家说,那是从北部的晋陕峡谷中南流而来,走过那个穿越天地乾坤的乾坤湾,流入那个尽收天下黄河之水的壶口,走过漫漫征途,来到这里。黄河在这里纳洛河、汇渭水,折而东去,直奔东海。转身南眺,巍巍华山历历在目。这就是人间罕见的地质现象——岳渎相望。西岳和西渎相依相伴数亿年,不离不弃,互相见证沧海桑田、大地变迁。地质学家说,华山山前大断裂是世界级地质遗迹,它阻挡了黄河南流,造成华山山体抬升和渭河盆地下陷,两者落差近万米,揭示了华山、黄河相依相伴的地质真相。黄河的这个臂弯里,矗立着中华地理的自然标识。
  黄河的这个弯,孕育着中华文明。传说洪荒时候,陕西华山和山西首阳山连为一体。由于山体阻隔,这里洪水滔天,生灵涂炭。巨灵河神秦洪海悯民之难,手推华山,足蹈首阳,雷劈电闪巨响之中,百丈浊浪从两山之间奔涌东流射向东海,华夏先祖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的龙窝、横阵遗址,周围的大荔猿人、洛南猿人遗址、西汉京师华仓等陈列在大地上的人类文明遗存,无不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神圣和伟大。汉武帝初建集灵宫,桓帝迁建西岳庙,历代帝王对华山的累次祭祀,使这座千年古庙,得以见征了中国农耕文明时期绵延不绝的神圣的山岳崇拜史。西岳的疆域象征意义、五行学说中的代表意义、四季和颜色等中华古代文明中的文化符号,都被赋予到华山文化的内涵之中。黄河的这个臂弯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熠熠生辉。
  黄河的这个弯,还曾经燃烧着革命之火。在辛亥革命进入低潮时期,胡景翼、邓宝珊、续范亭等同盟会的先贤们在这里风云际会,蕴蓄着讨袁大计。当中央红军西征大战直罗镇之时,红七十四师从商洛北出奇兵大闹华山,成为红军东、西线策应作战的范例。这里还是解放军侦察英雄神兵天降、智取华山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曾经见证了中条山战役的惨烈场面,数万陕西愣娃组成的抗日大军面对历史上最为残暴的日寇浴血奋战,战死疆场,500余名英烈踏进滚滚黄河,以身殉国。解放战争时期智取华山的传奇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洪流中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黄河的这个臂弯里,镶嵌着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到这组圣山圣水组合的历史、文化和地理地位,在他视察陕西时深情地说:“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里,联想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俯察这个拐弯和整个黄河形成的大大的“几”字,似乎在扣问:资源不存,发展何依?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