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镇坪脱贫故事”吸引“陕西听众”
——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春季调研采访活动镇坪行
    采访团参观钟宝镇“国心手艺”残疾人的手工艺品。

    曾家镇最美乡村。
  陕西日报社
  全媒体春季陕南行

  本报记者 张晓强 文/图
  青山碧水,化龙山下,处处涌动着精准扶贫、脱贫摘帽的股股激流——发展特色产业、“我在镇坪有块田”、“一村一企一产业”、“国心手艺”……镇坪正在不断汇聚资源和力量,用“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朝着脱贫摘帽的目标铿锵迈进。
  镇坪,位于陕西最南端,大巴山北麓,丹江水库的源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处于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范围,素有“自然国心、巴山药乡、养生天堂”之美誉。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长寿文化之乡”。
  4月9日至10日,由陕西日报社组织的“全媒体行动”春季调研采访团走进国心之县镇坪,实地探访镇坪的脱贫措施。
  故事之一:
  乡村守望 我在镇坪有块田

  采访团一行首先来到曾家镇鱼坪村,该村的“常州市民爱心农场·我在镇坪有块田”是镇坪县苏陕合作的项目之一。镇坪县通过苏陕合作,2016年和2017年共争取苏陕扶贫协作项目6个,先后签订了16份合作协议。“乡村爱心超市”是鱼坪村的一个创举,该村将收到的社会各界爱心捐赠与扶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
  据曾家镇镇长郑杰介绍,“我在乡下有块田”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为目的,采取订单销售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就地增收,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社会公益扶贫项目。项目于2017年3月初启动实施,6月底完工,流转集中连片土地,配套其水、电、路等基层设施建设,将土地划分为若干小块,通过村“两委”召开党员及群众代表和贫困户会议确定,将每块土地无偿提供给有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户和残疾人家庭贫困户进行代管。“我在乡下有块田”一期46块已全部完成结对认购,其中20余户残疾人贫困户与社会爱心人士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残疾人就地增收,稳定脱贫的目标。
  “正是在苏陕扶贫协作模式的帮助下,鱼坪村去年就已经脱贫了。社会组织是扶贫开发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的扶贫对传统扶贫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从直接给钱、给物到授之以渔、培养自我生长能力,从个案扶贫到社区建设,都在变化,这只是苏陕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鱼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彭立这样说。 
  据了解,爱心市民每年以1000元的价格认领一块土地后,签订土地认领协议,协议可一年一签,也可2至3年一签。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到位资金510万元,争取到融资担保贷款1000万元。此外,在常州市钟楼区驻镇坪工作组的帮助下,当地贫困户的土特产走出了大山,打造着曾家镇的“绿色、健康”新品牌。
  故事之二:
  村企联动 勤劳致富奔小康

  “我今年65岁了,儿子有癫痫病,妻子身体也不好,上有91岁的老父亲,家里全靠我一人支撑,日子简直过不下去了,去年腾展公司给我了100只鸡苗,发展乌鸡养殖,赚了几万块钱,今年又给我了100只,真是感谢他们这么帮我啊!”曾家镇桃花村四组贫困户王正春心里满是感激也满是希望。
  由于妻儿常年疾病缠身,家里一贫如洗。正在王正春感到绝望的时候,扶贫干部来到家里,详细了解情况,帮助王正春制定脱贫计划。虽然缺乏劳动力,但是依山而居的优势便于发展养殖业,扶贫干部立即与相距不远的腾展乌鸡养殖基地联系,公司当即免费给王正春送100只鸡苗,在饲养过程中,提供免费的技术、防疫服务。乌鸡出售也不用自己操心,公司以保护价格回收。
  目前,镇坪县9个现代农业园区、11个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32个农村专业合作社、13个家庭农场,联姻对接全县43个贫困村、4254户贫困户,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直接带动220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吸纳贫困户入股会员1350户。
  镇坪县委书记罗万平说:“镇坪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实施的‘一村一企一基地、一户一法一产业’模式,真正能斩断贫困户的穷根,是可复制的经验,得到了省、市扶贫办的充分肯定。”正是这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新路子,让百姓从中“品”出了致富的味道。
  故事之三:
  生态养殖 小乌鸡成大产业

  曾家镇和顺家园社区围绕聚集8000人的人居规划,分为四个集中安置小区,可安置约4000人,多年来,已形成了易地搬迁为主“社区建园区、园区保安居”的脱贫模式。
  目前,在集镇周边规划建设了2个产业园区,预计可带动500人就业。同时,在产业向园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土地林地托管、入股、租赁等流转形式,加大农村流转力度,增加搬迁群众的土地林地财产性收入,并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增强再就业能力。曾家镇党委书记陈德均表示,相信在不久将来,会有更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曾家镇“和顺家园”社区,届时会更好更快地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镇坪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以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推动精准脱贫的特色创新发展之路。利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自然环境,发展乌鸡生态养殖产业,推动当地精准扶贫。“1个农户,喂100只鸡、种2亩草、3亩林地,就能带动3个贫困户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0元,这就是享誉镇坪的‘1233模式’。”安康腾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润发说。
  目前,镇坪县深入推进“一村一企一产业”脱贫模式,腾展公司就是该县推进这一模式中成功招商引资的企业,公司集“镇坪乌鸡”科研孵化、林下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了50余万羽的科研孵化基地、7个订单养殖基地,成为该县脱贫攻坚的龙头示范企业。
  近两年,该公司为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2.9万羽,并在销售方面以每只鸡苗优惠6元的价格回馈社会,总投入扶贫资金240万元,促进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其中,“镇坪乌鸡”已探索了“五统一”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公司给乌鸡带上二维码脚环,由贫困户或农户分散养殖,实现了产品质量可溯源、可追踪。
  故事之四:
  支部+X+贫困户 让群众装满钱袋子

  在省级旅游示范村曙坪镇阳安村,漂亮的村容村貌加上远近闻名的“夫妻树”,让人流连忘返。如今,该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9500元。据悉,阳安村通过“支部+农家乐协会+贫困户”的探索,让村民李树兵建起了自己的农家乐,从土坯房变砖瓦房,从无收入到人均增收5000元,他整天都笑得合不拢嘴,还说要把我的经验介绍给更多的贫困户,帮助大家一起脱贫奔小康。
  通过开展“支部+X+贫困户”精准扶贫,使围绕发展抓党建的主题更加鲜明,贫困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集体经济收益得到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成果转化,目前“镇坪乌鸡”供不应求,推出的“月子鸡”正在通过互联网APP推向全国各大月子中心,试运行期间获得客户一致好评。
  故事之五:
  “国心手艺” 脱贫重中之重

  钟宝镇的“国心手艺”扶贫项目,是残疾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创立专门的合作社,成功为残疾人脱贫搭建了一座社会公益扶贫桥梁,涌现出侯柱铭、邹文玲、余代艳、康成兵等一批身残志坚的优秀典型。
  记者有幸见到了侯柱铭,他家住镇坪县钟宝镇新坪村,是一位下肢不能动弹的重度残疾人。18岁时,在县城做家具卖,生意还不错。那个时候,他就想,靠这门手艺,一定能把日子过好。
  可是,命运捉弄人啊!2006年夏天,侯柱铭不慎从房子上摔下,把脊椎摔坏了,腰以下完全没了知觉。“那个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办法了结自己的生命,好让自己解脱,也让妻子解脱。我妻子很贤惠、很善良。我出事以后,她非常坚强,对我非常照顾,天天把我背进背出,宽慰我想开些。她那么辛苦,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我,更没有放弃这个家,我就觉得我更不能放弃这个家。于是,我也就打消了自寻短见的念头。”侯柱铭说。
  后来,在妻子的帮助下,侯柱铭克服各种苦难,硬是把一把椅子做成,虽然做这把椅子他足足用了3天,但是很有成就感。
  侯柱铭告诉记者:“现在我两天能做一把椅子,一年能做150把,一年能挣5000元左右,虽然收入不高,但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要尽我所能,尽可能减轻家庭负担,让妻子少受些苦。我相信,以后的日子,我们会越过越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