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从窖水到自来水
淳化 丁延平
渭北高原,自古以来,人们聚川而居,所以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在河边,这是古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更多的人则远离河道,搬到塬面居住,从而催生了向天集水的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水窖。
关于水窖的历史,已无从考证,但自打我记事起,打窖、定窖、收水、除泥等有关水窖的事情,占据了我童年记忆的很大空间。其中,收水的往事,至今想来依然令人唏嘘。那时,每年雨季都要给水窖收水,于是每次家燕低飞、蚂蚁排队都成为人们做好收水准备工作的信号。那年夏季的一天,我将一里多路的土路清扫干净,修改好了水道,只等坐在家里听水窖里进水的悦耳声音,果然大雨倾盆而至,也就十多分钟,水窖满了。
仅仅收雨水,还是不够的,冬天还得收雪,一车一车的雪被倒进窖中,有时等不及雪化了,只能化雪做饭。就是这样,遇到干旱少雨的时节,依然缺水,人们只能跑下沟里去挑水,来回十多里,在陡峭难行的沟道里留下一道延伸至记忆深处的小路。这条路不知流下了多少人心酸的汗水,人们对喝上一口舒心水的渴望与日俱增。
仅仅窖水,是无法满足人们发展生产需要的。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因素。不管是发展经济作物,还是发展养殖业,哪一样也离不开水。那些年,人们想尽了办法,修涝池,堵土坝,把水库里的水抽上来,但由于没有防渗设施等投入巨大,人们只能采用古法夯筑等办法来解决,所以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窖水不确定因素太多,卫生不达标,长期食用,对人身体健康不利。有些姑娘,图泾三原的水浇地,而远嫁他乡。以至于,那时我每次到县城里,看到单位院里职工拧开龙头,就可以接到清澈的自来水,心里别提多羡慕了。有时,借空对着水龙头,一阵狂饮,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改革开放几年后,村里通了电,修了路,人们也从窑洞里搬进了新居。似乎就在我出外求学的那年秋天,村里通了自来水。从窖水到自来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于是种果树,种蔬菜,养猪养羊,不几年工夫,人们就富裕起来。随后,设施农业带着科技的光彩莅临山城,新型工业、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一幅田园风光美篇,次第展现。美丽乡村,带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踏上了逐梦的新征程。
那些吃窖水的日子,和曾经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印记一样,已经从人们的视野里远去。幸好有越来越多的民俗馆,使得包括与吃窖水有关的民俗得以复原传承,从而为我们这些经历者,留下一丝安慰。
渭北高原,自古以来,人们聚川而居,所以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在河边,这是古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更多的人则远离河道,搬到塬面居住,从而催生了向天集水的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水窖。
关于水窖的历史,已无从考证,但自打我记事起,打窖、定窖、收水、除泥等有关水窖的事情,占据了我童年记忆的很大空间。其中,收水的往事,至今想来依然令人唏嘘。那时,每年雨季都要给水窖收水,于是每次家燕低飞、蚂蚁排队都成为人们做好收水准备工作的信号。那年夏季的一天,我将一里多路的土路清扫干净,修改好了水道,只等坐在家里听水窖里进水的悦耳声音,果然大雨倾盆而至,也就十多分钟,水窖满了。
仅仅收雨水,还是不够的,冬天还得收雪,一车一车的雪被倒进窖中,有时等不及雪化了,只能化雪做饭。就是这样,遇到干旱少雨的时节,依然缺水,人们只能跑下沟里去挑水,来回十多里,在陡峭难行的沟道里留下一道延伸至记忆深处的小路。这条路不知流下了多少人心酸的汗水,人们对喝上一口舒心水的渴望与日俱增。
仅仅窖水,是无法满足人们发展生产需要的。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因素。不管是发展经济作物,还是发展养殖业,哪一样也离不开水。那些年,人们想尽了办法,修涝池,堵土坝,把水库里的水抽上来,但由于没有防渗设施等投入巨大,人们只能采用古法夯筑等办法来解决,所以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窖水不确定因素太多,卫生不达标,长期食用,对人身体健康不利。有些姑娘,图泾三原的水浇地,而远嫁他乡。以至于,那时我每次到县城里,看到单位院里职工拧开龙头,就可以接到清澈的自来水,心里别提多羡慕了。有时,借空对着水龙头,一阵狂饮,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改革开放几年后,村里通了电,修了路,人们也从窑洞里搬进了新居。似乎就在我出外求学的那年秋天,村里通了自来水。从窖水到自来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于是种果树,种蔬菜,养猪养羊,不几年工夫,人们就富裕起来。随后,设施农业带着科技的光彩莅临山城,新型工业、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一幅田园风光美篇,次第展现。美丽乡村,带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踏上了逐梦的新征程。
那些吃窖水的日子,和曾经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印记一样,已经从人们的视野里远去。幸好有越来越多的民俗馆,使得包括与吃窖水有关的民俗得以复原传承,从而为我们这些经历者,留下一丝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