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百年老窑

  三原 杨波

    小清河是家乡的母亲河,曲折蜿蜒,清河生活在清河岸边修建崖窑,小清河孕育着清河人,老窑守望着小清河。清河人在老窑生长生息,老窑记录了他们勤劳光辉的岁月。
    秀才学阴阳,三天两后晌。老窑建在风水好的地方。老窑坐北朝南,冬天避开了西北风,朝南可以享受更多的光照。老窑是在清河沟边崖面挖出的窑,土直接倒到沟里,省去了很多人工。窑洞为底方顶圆,是典型的“天圆地方”构造。土质坚硬则窑洞顶为圆形,土质松散则挖成近三角形。窑洞口用砖石做地基,胡基砌成,并镶一门一窗。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边上的一孔为厨窑,供做饭用。窑背修建成了碾麦场,每年修整场畔就是对老窑的保护。
    窑洞的门窗是槐木制作,窗户外挂着经木匠精心加工制作的方格子窗棂子。在窗棂子里糊上白麻纸,用白纸剪成各种图案的窗花,用煤油灯的烟熏成黑纸花贴在方格子中间,黑白分明。逢年过节则贴上红色的窗花。这是最具家乡特色的民间窗花文化。
    老窑上面建有一座暗暗窑。从老窑后面的暗道走进,顺着拐角的坡道就来到暗窑。暗窑地方不大,在“窑脸”位置有个小窗可以看到外面,做换气之用。老辈人过去防土匪避险,到后来闹红色革命,地下党经常在暗窑里宣传革命。老窑就是最初“红色政权”宣传的秘密阵地。“老夫高卧小窑里,冷炕无门深怕风。”在艰苦的岁月,老窑磨炼着革命志士的斗志。
    老窑院墙是用板墙黄土夯实建起来的,时间久了,墙头长了毛草,雨天墙面就长出绿苔藓,远远望去,一道绿意侵入心脾。雨打风吹上百年,慢慢地侵蚀着老窑的窑脸,窑硷就会露出来,老窑就要迎来新的改造。用立木顶住窑顶,拆掉窑硷,洗窑脸,然后重新砌窑硷,安装门窗。窑内也会因地震等原因出现裂纹,清河人用槐木做支架进行固定,再耐上百年不成问题。
    老窑冬暖夏凉,是北方人居住的好地方。老窑是最接地气的地方,冬天躺在老窑温暖的火炕上,体验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滋味,火炕可以医治多年的腰椎风湿,是老人最舒坦的港湾。夏天,进入老窑得在窑门前停留一会,免得寒气惹人感冒。进入老窑,自然的地气会让人感到无比的舒坦。
    老窑的下边就是小清河,河水养育着两岸的清河人。延安革命时期,小清河是红白交界的地带,北上的热血爱国青年通过渭北地下交通站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老窑成了进步青年白天休息的秘密中转站。夜晚清河的枪声,使多少清河人在护送革命同志途中不幸牺牲,他们是老窑的主人,更是清河的骄傲,他们的名字永远篆刻在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上。
    如今,清河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民居,老窑留在了黄土沟壑的崖壁,老窑成了清河老人的故事里最为精彩的部分。小清河孕育了两岸的清河人,老窑是小清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清河人避风挡雨的幸福港湾,更是渭北红色革命的摇篮。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