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家乡的路
韩城 丁继坤
每当我行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大路时,就回想到家乡过去从弯曲到笔直的土路。从道路的变化中,无不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巨大变迁。
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在上世纪50年代,通往县城的道路仅有两米多宽,而且全部是从庄稼地里穿插而过的土路、斜路。路两边还有铁轱辘车碾过几寸深的车壕。特别是到了夏季,庄稼长高了,一个人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眼前只有一条通道,两边什么也看不见,一有风吹草动,庄稼便“哗啦啦”地作响,让人感到阴深可怕,胆小的人,惊出一身冷汗,不由得加快步伐。过去常听老人说,庄稼长高了,会经常有狼出没,一到天黑人少就更不敢行走了。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因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乡村逐步把原来的斜路改成了直路,路面也加宽成4米左右。路上有了自行车、架子车、拖拉机等车辆。但在吃大锅饭的年代里,每个劳值只有两角多钱,大部分人出门还是靠步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路上的摩托车、三轮车逐步多了起来,路面也由原来的土路铺成了泥结石,路况也有了明显改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泥结石路面因年久失修,道路坑洼不平。特别是一遇到雨天,外地拉苹果的车辆根本不敢进村,直接影响了农副产品的销售,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通,百业兴。修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1年7月,在各方大力的支持下,我们镇、村筹资70万元,将泥结石路面改造成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通车剪彩这天,首班通村公交车开始运营。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村口已比原来扩大了20多倍,修建了花草树木的隔离带,安装了华丽明亮的路灯,道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致富路,从根本上告别了“路难行”的历史。
如今,只要你出门办事,赶集上会,通村车就会从村口经过,招手即停,十分方便。一位80多岁的老农说:“过去想在村口坐车的梦想,现在已变成了现实,咱农村和城里没有什么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