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硝烟散尽 记忆永恒
西安第二任市长与一位志愿军战士的交往轶事
    图为杨清源(右)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之前与战友李志英(左)在凤翔县的合影。

    图为《群众日报》1951年11月17日刊登杨清源写给方仲如市长的信的原件。
    本报通讯员 吴宽宏 文/图
    满头银发的陕西师范大学退休老教授杨清源,虽说如今已经是87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地忙碌着当好中小学校外辅导员的事情。日前,笔者特地专访了这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军人。
    他对笔者说,虽说过去的许多往事都成了过眼烟云逐渐淡忘,但他却一直珍藏着一封年代久远的回信。尽管岁月已无情地将信纸染成了黄色,但66年前那段往事却没有因时间的漫长而有丝毫的冲淡。因为这封回信承载着一段让人终生难忘的故事。这就是1951年11月5日,时任西安市第二任市长的方仲如,给他这个正在朝鲜战场上奋战的西安籍志愿军战士的复信。
    在抗美援朝前线给家乡领导写信
    1950年,正在原陕西省第一中学(现为西安中学)读高二的杨清源,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军入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勇敢地投身到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中去,在异常艰苦和生命危险无处不在的战地环境中经受锻炼接受考验。
    在朝鲜前线的日子里,杨清源不顾生命危险,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由于物资运输线经常遭到敌人的破坏,食物和御寒衣物供应严重不足,而杨清源与其他战友们一起,把祖国和人民装在了心里,再苦再难也咬紧牙关坚守阵地,从而使自己经受困苦的意志和承受能力得到了有效地磨炼。
    当杨清源与志愿军战友们,胜利进行了第五次战役并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攻势”之后,战友们纷纷给家乡和朋友写信,以表思念之情。他当时也提起笔给时任西安市市长的方仲如同志写了一封信,一是向故乡人民报告前方胜利的消息,二来感谢政府对他家人的照顾和关心。他在信中写道:“尊敬的方市长及西安市全体人民:当我们在朝鲜前线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纪念的时候,我谨向您及西安市全体人民,致以亲切的慰问,并祝你们身体健康。
    我家住在西安市,是回民,我原来在西安市上学。为了保卫祖国,援助朝鲜人民,消灭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军,我志愿参加了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参加过第五次战役和以后的阻击战。在我的亲身体会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美帝国主义真正是一只纸老虎。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我们的军队只费了八昼夜时间,把敌人从临津江边一直赶到汉城附近。消灭了两万多敌人。敌人在今年一月间,在大量飞机、坦克的配合下,从汉城到临津江就用了三个月功夫。现在我们正在加紧战斗学习,准备给敢于破坏和平谈判的美国侵略者,以更沉重的打击。
    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当我们在前线奋勇打击着侵略者的时候,祖国人民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抗美援朝运动,以增产节约来捐献飞机大炮来支援我们。祖国人民把我们称为最可爱的人,当我们在朝鲜召开庆祝国庆节大会时,朝鲜的儿童们,组织了文工队,给我们献旗、献花,跳舞唱歌。
    从我家中的来信中,知道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我家的生活照顾得非常周到,并有许多优待,我家门上已挂上了光荣牌。这一切的一切,使我感到做一名志愿军战士真光荣!
    今后,我一定要以更勇敢的行动,争取更大的胜利,来回报祖国人民,朝鲜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我们的关怀和期望。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杨清源。”
    在前线接到西安市长的回信
    当时,杨清源确实不知道这封信到底能不能到达古城西安,也不清楚方市长会不会收到,更没有想到会接到方市长的回信。因为他知道市长工作繁忙,彼此又相隔千山万水,又有敌机疯狂袭扰,通讯十分困难,所以,信发出后,他并没期待回音。
    但在一个月后,方仲如市长这封满含古城人民浓浓情谊的亲笔信,冲破层层封锁线,辗转几千里渡过鸭绿江送到了杨清源的手中。捧着故乡的父母官寄来的回信,他激动地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信上的文字,感受着祖国人民对志愿军官兵的亲切慰问之情。
    方仲如市长在信上说:“杨清源同志,10月1日来信收到了。从来信里看到你热爱祖国、英勇杀敌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希望继续努力,多多歼灭敢于冒险进犯的敌人,为争取反侵略斗争和建设我们伟大祖国以及保卫世界持久和平的胜利而继续前进。除将来信送报社发表外,特此函复,并致敬礼。方仲如11月5日。”
    读着这些暖人心房、热情鼓励的话语,杨清源感到全身有一股热流在激荡。他清楚地知道,当时西安解放才两年,百废待兴,又正逢抗美援朝的战争年代,身为一个大城市的市长,工作该是多么繁忙啊!但方仲如市长却对他这个素不相识的普通战士的一封信如此重视,亲切关怀,亲笔回复,使他倍加慰勉。他觉得这不仅仅是方市长的亲笔信,更是家乡人民和祖国人民对他们全体志愿军指战员的热情鼓励和重要嘱咐。
    当时在朝鲜前线的防空洞里,杨清源把这封非常珍贵的回信一遍遍地念给战友们听,战友们一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一定要更加奋勇杀敌,以实际行动回报祖国亲人的关爱。
    有幸拜见老市长时亲笔信就成了通行证
    1953年7月28日,杨清源随部队奉命回国后,先后经历了从东北到武汉、从南京到西安的多次调防搬迁,后来被组织上安排到陕西师范大学生工作后,还经历了四次搬家,但方仲如市长给他回的这封信就一直跟着他走南闯北,寸步不离。而他则一直盼望着能当面向老市长表达长期埋在内心的挚情,盼望能够见上方仲如老市长一面。
    终于,这个愿望在1979年1月得以实现。1979年的元月,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方仲如同志前来西安视察工作,下榻于西安人民大厦。杨清源从朋友那里得知消息后,便赶到人民大厦去拜见方仲如老领导,而这封亲笔信也成了他当时去见老领导的“介绍信”。走到人民大厦大门口后,警卫人员拦住了杨清源。他就掏出了这封亲笔信并说明了来意。警卫人员经过请示后便让他进去。
    当时年78岁高龄的方仲如老领导用微颤的双手接过信仔细阅读后,兴奋喜悦的表情顿时浮现在脸上。接着,方老伸出温暖的双手,紧紧握着杨清源的手说:“记得,记得,这封信你能保存这么久真不容易啊!”杨清源说:“这是您送给我的一份珍贵礼物,我当然应该好好保存呀。”方仲如当时还高兴地把这封信给在场的习仲恺、丁志明等省市领导同志看,并说:“你们也看看,不容易,不容易啊!”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我才注意到,方仲如老领导确实是一位十分谦和、朴实、平易近人的革命老前辈,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刷着昨天的一切,而方仲如老市长的回信,杨清源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它是西安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也是党的干部联系群众的最好见证,更是一页永不褪色的历史。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