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接新娘的骑车人
三原 杨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进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加快了生活节奏,给家乡喜庆的农村婚礼更是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涌现了一批接新娘的骑车人。
家乡逢结婚喜庆,婚礼作为家风,村风的传承,既要热闹,又不失礼节,接新娘是一项光荣艰巨而又富有戏剧性的工作,把婚庆活动推向高潮。海娃叔就是十里八乡接新娘的骑车人,虽然不是万里挑一,但是他仪表堂堂,性格开朗、身体强壮,久经战场,经常被村人选中。
海娃叔说,他小时候新娘都是坐马车大轿迎亲的,到了文革时期,就有民兵小分队背枪打旗扛农具迎亲,据说是热爱劳动的一种仪式,后来到了他们这一代,自行车出现,他就开始了做农村接新娘的骑车人。
海娃叔告诉我,每到迎娶新娘的时候,主人就准备一辆新自行车,车头挂上大红花,随迎亲队伍去新娘家,待各项工作准备好之后,新娘大哥大嫂骑车压头阵,紧跟着就是他骑自行车带着新娘,新娘坐在铺花褥子的自行车后座上,送行的四五十辆自行车跟在后面,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
按照习俗,新娘子坐上自行车,嫂子给穿上一双新鞋,直到来到新郎家,所以一路的辛苦,就只能靠骑车人了。
结婚就图个喜庆,自然人们的游戏就在路上开始了。新娘侧坐在车后,手抓着车坐椅。开始要喜糖,当然要喜糖只是借口,新娘肯定要讨价还价。海娃叔专挑凹凸不平的路面,自行车颠簸的新娘坐在车上晃来晃去,手紧紧的抓着坐椅。
途中要上坡,根据新娘不下车的习俗,坡下免不了一场唇舌之战。娘家人要求新娘按习俗不下车,骑车人早有预谋地把自行车放在坡下,装作休息。娘家大嫂上前劝说,一把糖或一盒烟算是最丰厚的酬劳,众人也得帮忙推车。坡陡路远,新娘家大嫂拿出准备好的旧鞋让新娘换上,待到坡头坐车再换上新鞋。更有疯狂的新娘,上了坡,趁骑车人休息的时候,骑上车就走了,苦了骑车人得走回家,所以执事总管常常告诫骑车人一定要把自行车看管好。
新娘车队进村,大哥大嫂骑车压头阵,新娘车第二位,接下来就是送亲的朋友。近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人们身着婚庆新衣,姑娘媳妇花枝招展,小伙英俊潇洒,送亲队伍就是一张名片,抢走众乡亲的眼。
骑车人到达新郎家门口,自行车摆在路口,新娘子坐在自行车上,几个挡轿门的孩子手抓住自行车待新郎迎接。新郎用红包打发了小孩,那时的红包就是用红纸包着人民币,最多也就五角钱,也有包火柴盒之类的东西,大家就是图个喜庆罢了。按程序办完事,新娘子便下车在大家的拥簇下走进新郎家,骑车人交还自行车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迎接新娘是家乡一道风俗。骑车人在促进两家亲人交流,促进和谐中成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同时带给人们无限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