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我家的缝纫机
韩城 丁继坤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对改革开放前农村穿衣现状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年代里,我家的缝纫机可是立了大功的。
记得那是在1976年,公社给我们生产队分了一台“标准牌”缝纫机指标,想要的人很多,但只有一张供应票,给谁不给谁队长难以决定。眼看着限定购买的日期已到,再耽搁下去指标就要作废了,最后只好采取“抓阄”的办法来决定。就在规定购买日期的当天上午,会计拿上供应票证,将在村口干活的村民召集在一起,说明了抓阄的规则,然后按照人数多少捏了几十个阄,用手摇了几下,就开始让大家去抓。真没想到,时来运转,我妻子在抓第八个阄时打开一看,里边竟写着一个“有”字,那兴奋的心情简直难以形容。但回头一想,一台缝纫机价值150多元,在当时一个劳动日只有两角钱的条件下,想购买缝纫机谈何容易,真是喜忧参半。但供应票好不容易到手,就决不能放弃,我们东拼西凑筹足钱数,终于从商店买回了缝纫机。
因为妻子从来没有学过缝纫、裁剪技术,刚开始做活时,经常不是这里剪错,就是那里缝错,返工的事情经常发生。但是她从不放弃,在缝剪中请教学习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妻子终于掌握了缝纫技术。从此后家里的缝缝补补、过年过节做衣服缝纫机派上了用场,结束了妻子手工做衣服的历史。
那时候因为缝纫机是农户中的稀罕货,我们对缝纫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闲时不用,妻子就用一块布料盖上,不让灰尘侵袭。用的时候,妻子掀开布料,取出机头,放在浅黄色的木板上,穿好机线后,那“哒哒哒”的声音就有节奏地响了起来,一件件裁剪好的布料,在妻子的巧手下变成了新衣。一到逢年过节,我家的缝纫机就忙碌起来了,在为全
家缝补衣服的同时,邻居们也将自家的衣服拿来,你一件,她一件,应接不暇,妻子从不厌烦,总是笑脸相迎,热心接应。
只见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料,在妻子的精心操作下,变成了一件件各种款式的新衣服。当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地欢度佳节的时候,妻子脸上布满了笑容。就这样,在“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中,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青春年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过年过节缝纫机忙碌的景象不见了。如今在农村,人们要穿什么衣服,可以随时到市场挑选,缝纫机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缝纫机在过去年代日常生活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