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回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全国‘三农’媒体宁夏行”大型采访活动报道之四
    “马氏口弦”制作传承人马义珍(右)。

    记者们了解回族民俗文化。
    正在表演的回族民乐团艺人。
    本报记者 张国政 王缠卫 文/图
    几日断续的小雨终于止住了。地处宁夏腹地的吴忠市,山更美、草更绿,水更清,使得驰名中外的“中国回族之乡”更加迷人。
    在“回族之乡”有一个典型的回族村庄,它享有“哈吉村”和“长寿村”的美名。全村68户320人,有30多人赴麦加朝觐的哈吉,80岁以上老人20位。2007年6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保护点。2015年7月,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5年10月,被国家生态旅游协会命名为“全国生态旅游村”。这就是国内首个家访式穆斯林风情旅游景点——穆民新村。
    8月26日,记者跟随全国“三农”媒体宁夏行,23家媒体记者走进位于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穆民新村。
    一部回族特色文化的史书
    穆民新村最早叫黄蒿滩,以前村口有一条宽约25米的河,每到芦苇开花的季节,鸭子成群结队的在河里游来游去,别有一番风味,因此,又名鸭子荡。
    身穿绿色民族服饰的讲解员,带领我们进入回族民俗文化馆。“回族民俗文化馆”是一部回族特色文化的史书,巨幅《回族民俗赋》《回族文化》《盛世回乡》《回医回药》《回族文物》《清真饮食》《回族节庆》等,一块块展板,一个个故事,不仅见证了回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也记录了回族文化的发展。大厅中央,身穿洁白衣服的回族民乐团艺人,全然陶醉于手中几件乐器,豪放、优美、悠扬的回族乐曲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欢快有趣。这边吹拉弹唱,那边翰墨飘香。阿拉伯文书法家马健一气呵成,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转过身,回族剪纸非遗传承人赵文花,端坐炕沿,一把剪刀,动作娴熟,不一会漂亮的剪纸形成了。室外十几名武术少年身穿黑衣,脚穿白鞋,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地表演回族杨氏拳,只见兵器上下飞舞,虎虎生威,让人叹为观止。
    一首质朴和原始的乐曲
    “咕咕咚、咕咕咚,听,这是口弦的声音!”眼尖的同行喊了出来。这声音忽而滑稽有趣,忽而热闹欢腾。等他弹罢,我们立刻上前好奇的询问,才得知这样乐器就是回族的口弦,而演奏者正是“马氏口弦”制作传承人马义珍。
    “再来一次,再来一个。”人群中有人说。马义珍笑着挺直了身子,左手捏住弦尖,将舌簧的一端轻轻含入双唇间,右手中指和拇指挽住另一端丝穗子,均匀地扯动,使口弦簧发出一种音量适中,清脆柔和的声音。曲子如此优美,这声音没有装饰,原汁原味,自具一种质朴和原始的本色美。
    “口弦身一般都是三寸长,一头小,它有两种,一种是铁制的,一种是竹制的。竹口弦,看起来简单,但做时颇讲究工艺。一般好的口弦,都是把竹子选来,切成长五寸左右的若干根,放到油锅里炸一下,然后拿出来用刀精心去削。这样做出的口弦,锃亮光滑,结实耐用,不易破裂。”马义珍说。
    口弦历史悠久,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乐器。在我国,唯回族传承了这一古老的乐器。为了弘扬这一技艺,马义珍潜心口弦设计制作,先后制作了彩弦、雕弦的式样。马氏口弦小巧玲珑,方便携带。人们在劳作之余,取出弹奏,排解心中烦恼、表达相思之苦、抒发喜悦情怀。
    一个令人陶醉的地方
    绿在身边走,水在脚下流,跨过一座洁白的石拱桥,沿着街巷步入村子,一石一瓦都显得沉静安详,古韵悠悠。回族民居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长方形的庭院,面南5间正房墙面一律青砖到顶,配着朱红色的仿古木窗木门,门头和窗棂上雕刻着明清时期的建筑花纹。院子里满目田园风光,瓜果丰硕,椒串鲜红。
    好客的郭占武招呼我们进了屋,接待正屋内,正面是两个样式老旧的红色木柜,侧边是一个原色木制仿古架,大堂中央摆着一张圆桌,桌上有油香的馓子和小巧的青花八宝盖碗茶。揭开盖儿,透出一股清新的茶香,轻轻抿一口,慢慢咽下去,觉得满口余香。“我是全村最早尝试开展家访式旅游的村民,像我这种家庭式、充满民族特色的接待,很受游客青睐,现在,每年的旅游接待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郭占武介绍说,凭借着原生态的回族民俗文化、吸引了来自伊朗、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使节和团体参观访问,通过在交谈我了解了许多外国的民族习俗,学到了很多世界的文化。
    “近年来,利通区以回族特色定位和丰富内涵提升穆民新村开发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旅游业的逐步兴起带动和辐射周边近1800户农户积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餐饮和运输业发展,年户均收入达15000元,总收入达2700万元。”同行的利通区政府副区长杨有凯介绍。
    岁月失语,唯物能言。当你走进这个回族村落,你看到的,不是一个纯回族村落一个景区,他展出的不仅仅是回族民俗文化的老物件,更是通过这些老物件,来呈现一千多年来历史变迁过程中回族人们的故事、生活和生存状态,更是人们灿烂的笑容。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