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保证“米袋子 ”鼓起“钱袋子”
——访城固县委常委、副县长马海波
    通讯员 单庆华 刘涛 本报记者 陈强
    作为“丝绸之路”开拓者、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张骞的故里,城固县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物阜民丰。近年来,城固县大力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和“农业倍增”工程,逐步从传统农业生产大县向农业现代化大县迈进,先后荣获“全省商品瘦肉猪基地县”、“中国柑橘之乡”、“全省果业十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多项殊荣,农业产业已成为实现城固“创业腾飞”、建设“六个城固”的重要抓手。6月27日,记者专门采访了该县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常委、副县长马海波。
    记者:城固作为农业大县,许多产业在规模上都占据省市较高位置。请问城固是如何确定由农业生产大县向农业产业化大县迈进这个思路的?
    马海波:城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全县农业形成了以粮油、果品、畜牧、蔬菜、中药材、大鲵、茶叶、食用菌为主导的八大产业格局。2014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2.65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41.58亿元,总量位居全汉中市第一,全省第三。近年来,城固县致力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化水平,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做大农业、以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以现代金融理念做强农业、以现代生态理念做好农业”的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通过5年努力,打造一批全省“第六产业”精品示范样板,跻身于全省农业产业化大县行列。
    记者:城固县今年将重点以哪些产业为突破口,来促进农业的三产融合?
    马海波: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今年我们将继续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抓好农企联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弥补产业发展短板,推进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实现农业提质增效。重点在生猪、果品、茶叶、中药材产业发展上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生猪产业上,立足百万头生猪大县的基础优势,加大与全国生猪产业、饲料加工和科技研发领域的领军企业合作联姻,组建汉中生猪产业联盟,吸引外商投资2.2亿元,在城固建设年产30万吨国际品牌饲料生产线、年产10万头国家级核心原种猪扩繁场,带动汉中市乃至全省生猪产业发展。果品产业上,突出“一主多元”战略,重点抓好以柑橘、猕猴桃为主,桃、梨、葡萄、草莓等为辅的果品生产及其深加工、观光休闲发展。茶产业发展上,加快品种改良,产品深加工,提升“张骞”牌仙毫的品质,打造休闲观光茶园;中药材产业上,以品牌战略为导向,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抓好元胡、乌药等优势药材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响城固药材的品牌知名度。
    记者:据了解,城固也是粮食生产大县,先后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请问咱们县是怎么做到既保证了“米袋子”、又保证了农民“钱袋子”的?
    马海波:多年来,中央一直提出“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农业发展思路,稳定粮食面积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如何做到既稳定粮食面积产量,又让农民钱包鼓起来,这个真的是很难,但城固在这方面做到了,而且收效良好。
    粮食生产上,以平川高产粮食产区为核心,从品种改良、高效模式应用推广、机械化方面作为突破口,每年坚持建立4万亩的水稻、马铃薯、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带动其他粮食产区生产,保证了全县粮油种植面积稳定在58万亩以上、产量16万吨以上。在此基础上,城固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广4种亩产千斤粮、产值超万元的“粮经二元”模式,分别是大棚早春马铃薯与玉米轮作、春提早黄瓜与水稻轮作、元胡与水稻轮作、大棚早春马铃薯与秋延蔬菜轮作,今年推广面积已达12万亩,通过这几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促进了农民增收,2014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473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