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山村小灯笼“漂洋过海”
本报记者 武强 通讯员 程刚 摄影报道
    苹果灯。
    糊灯。
    压边。
    作坊内场景。

   大年初七,年味正浓,在洛南县三要镇龙山村宏达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百余名巧手女工正忙碌着裁纸、压痕、粘贴等一道道制作纸灯笼的工序,旁边堆放着一摞摞半成品纸灯笼,看起来小巧精美,非常漂亮。
    龙山村素有扎制灯笼的传统,尤其以十二生肖灯最为出名。以前村民做的灯笼都是自产自销,产量和效益较差。8年前,龙山村村民杨红子瞅准这一商机办起了小作坊。前年又在阿里巴巴网开办了“兄弟工艺纸灯笼”网店,精美的纸灯笼很快引起了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电商的青睐。可由于缺少资金,经营规模小,不敢接大单,厂子一直没起色。
    去年4月,包扶龙山村的商洛市财政局了解这一情况后,协助该村筹集180万元,成立宏达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新厂房,购回了压痕机、切纸机等设备,带领当地及附近的留守村民放手发展灯笼产业。迁入新厂仅一个季度,合作社的纸灯笼就搞得红红火火。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元月份就签单120多万,净挣20余万元。合作社在生产原生肖系列纸灯笼的基础上,还开发出了扎花、电子系列灯笼等上百个产品。“这枫叶图案的是发往加拿大的,太阳图案的是发往日本的,米字旗带星星的是发往澳大利亚的,还有这鬼模怪样的,是外国人用来装饰过鬼节的,人家一般不用塑料制品,喜欢纸质环保的。”杨红子满脸喜悦地说。
    据了解,这个合作社预计年出售卡通纸灯100万个,收入达120万元,人均收入1万余元,让龙山村及周边200余名留守妇女、老人及残疾人实现了就近就业。
    65岁的龙山村村民王变香说:“我把家里拾掇好,就来合作社糊灯笼,一天能做400多个,一月能挣一千多元钱哩。”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