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做好了,做实了,做到百姓心里了”
——访华县大明镇党委书记菊峰
    华县大明镇党委书记菊峰(左二)到村民家里询问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吴昊泽 赵斌 程婧
    春播秋收,万物复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华县大明镇党委政府在春天播下希望,群众在这个秋天已经开始享受到了实惠。
    10月17日,记者来到该镇一探究竟。路边一大片整齐划一的核桃树苗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正在栽植核桃树的白泉村村民杨寿民告诉记者:“今年核桃和花椒价钱都很好,毛沟村的毛新明就卖了10多万元,王仲文3亩花椒就卖了4万多元,大家种植积极性很高,我自己也很想多种几亩,这不,现在就抓紧把苗子栽植到地里。再说菊峰书记为了大家能享受到发展干杂果产业的国家扶持政策,多方奔走,为苗木供应费尽了心,不能辜负他的良苦用心呀。”听完群众朴实的话语,看着周边还有群众栽植核桃忙碌的身影,记者感到大明镇党委、政府立足秦岭北麓台塬地带,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干杂果的思路是非常正确。
    走进大明镇政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栏”格外醒目,目标、任务和措施催人奋进,机关卫生整洁美观,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开展,机关干部个个精神抖擞。镇党委书记菊峰告诉记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大明镇主打“服务牌”,把“三百三学三触及三提升”作为活动载体,深入开展以“结百对、联百户、办百事”的“三个百”主题党建活动,在全镇范围内推行“村级承诺、镇村公开,党员干部一线推动,党委、政府实绩考核”的双向工作法,形成了支部积极承诺、党员领导干部扎实帮扶的生动局面,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截至目前,向群众承诺实事102件,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106对,已为民办实事120余件。
    “以前到镇上办事,工夫都花在路上,还不一定能办成。现在好了,只要到了便民服务中心,很快就能办成。”来镇上便民服务中心办事的群众告诉记者。听到群众的夸奖,菊峰对记者说:“大明镇地处塬区,是合并乡镇,交通条件差,群众办事半径大,于是我们建起了全县第一家‘一站式服务’的便民服务中心,完善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印制了服务卡、办事指南等方便群众办事的小卡片,保证群众办事来之能办,办之满意。同时在全镇30个村建立了便民服务室,推行村干部‘坐班制’,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干部作风的转变。截至目前,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室已累计为群众答疑解惑、化解纠纷、办理事项9000余件。”
    谈到大明镇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基础设施过程中,如何坚持创新和优化,改善民生时,菊峰一语点出:抓好服务就是改善民生。镇上围绕“民生项目保质量,民生政策不打折,民生服务不厌烦”的要求,一年来,建成了桥峪水库集中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北耐、寺王、汤坊等16个村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涉及桥峪、马峪两村的秦岭北麓移民搬迁工程也已全部安置到位;贯穿大明南北的赵渔路整修绿化已实施结束,桥峪旅游开发已完成资源普查和规划,桥峪进山路建设破土动工;投资2000万元的商业步行街和投资100万元的农贸市场已投入使用,这些民生项目的投入,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采访结束时,菊峰告诉记者:“对于大明镇,我怀有特殊的感情,我清楚,只要把群众的事做好了,做实了,做到百姓心里了,咱的心就踏实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