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那些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是什么模样?摆脱了贫困的乡亲们,在忙什么?他们有哪些新计划、新期盼?日前,本报记者奔赴秦岭深处、渭水之畔,走阡陌、访农家,用脚步丈量三秦大地的时代变化……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深秋的秦巴山区,晨雾如轻纱般缠绕山腰。10月20日,第一缕阳光越过山头时,岚皋县四季镇竹园村,47岁的陈国学利索地用一只右臂支起直播架、调整镜头,开启了他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老铁们瞧一瞧!这是咱巴山老乡用古法熏制的腊肉,柏树枝慢火熏了49天,真正的农家味道。”陈国学声音洪亮,笑容憨厚。直播间里,观看人数瞬间突破两千,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谁能想到,这个镜头前自信满满的主播,曾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2012年,一场意外夺去了陈国学的左臂和左腿,这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那时候,觉得天都塌了。”望着院外修得平平展展的水泥路,陈国学陷入回忆,“父母大半辈子都在土里刨食,住的还是漏风漏雨的土房子。我又成了这个样子,家里一下子少了个劳力,这日子可怎么过下去。”
突如其来的变故对陈国学打击不小。他整天躺在床上,一度对生活失去希望。但是颓废了一段时间,陈国学突然明白了:以后的路还很长,他要自己走下去。
为了生计,陈国学努力自学演唱,背着一台音响走南闯北地卖唱。但是,在外漂泊的日子并不好过。辗转几年后,他最终又回到大山,守着几亩薄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转机发生在2020年,在陕西大力推进电商扶贫的背景下,一根细细的网线,悄然改变了这座深山村庄的命运。
“当时很多人都学着做电商,我也想试一试。”陈国学把家人挖魔芋、熏腊肉的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收获了很多关注,“点赞数噌噌上涨,私信里全是求购信息。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根网线,就是咱山里人的新出路!”
如今,陈国学的生活早已天翻地覆。曾经漏雨的土房子变成了白墙青瓦的安居房,院子里新装了太阳能路灯,厨房里的燃气灶取代了呛人的柴火灶。“去年光卖山货,我就挣了几十万元!”说到这儿的时候,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竹园村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叹。以前坑洼的泥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公交车站修到了村口;一排又一排的新房子盖起来了,住着宽敞又舒服;大家伙的腰包越来越鼓,不少人还买了小汽车。看到这些变化,陈国学感慨万千:“过去年轻人都爱往外跑,现在争着回村创业,村里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在陈国学的家里,真空包装的魔芋豆腐、精美礼盒装的腊肉堆成小山。他一个人忙不过来,还拉着几个村民成立了一个电商团队。更让人欣喜的是,村上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也办起来了,一年的收益能有100多万元。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如今已建成茶叶、循环农业、林下魔芋三个市级农业园区,乡村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天色暗了下来,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打包声、键盘声、欢笑声交织成夜曲。“我想用这根网线,牵出更多人的好日子!”说着,陈国学整理了下衣领,又开始了晚上的直播。
一根网线,连起的不仅是城乡距离,更是山区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坚定脚步。“十三五”以来,陕西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秦巴山区,成千上万个“陈国学”,正用奋斗书写着山乡巨变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