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记忆中的供销社

范贵成
儿时的记忆中,村里人把设在村委会院子里的供销社商店称为代销店,意指乡镇供销社在村一级特设的分销点。那时候,交通不便,在省城工作的父亲很少回老家。我嘴馋了,向母亲要不来钱买零食时,就缠着祖母撒娇打滚,讨到一毛钱后,立即呼朋唤友,一溜烟奔向代销店,买了一大把糖与伙伴们分享。那股高兴劲儿,甭提有多惬意!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物资虽然稀缺,但都较便宜。许多物品名称都带着一个“洋”字,如洋火、洋碱、洋瓷碗。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代销店里都是必备的。洋火就是火柴,当时一小匣只需两分钱就能买到,但母亲仍然舍不得买,大多数时候用家里老母鸡下的鸡蛋,到串乡的货郎手里以物易物置换。洋碱是洗衣用的肥皂,一块只要几毛钱,店员担心村民买不起,特意切成两块半价出售。
供销社设在各村的代销店,是那个年月群众唯一不出村可以花钱的地方,对繁荣乡村经济、满足村民生活需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代销店不仅是妇女们常去的地方,也是我们小孩最眼红嘴馋的福地。母亲卖鸡蛋攒钱,家里缺啥东西了才去代销店购物。买东西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许多紧俏物资凭票限购。我常常跟着母亲,看她拿着一沓小票买食盐、灌煤油、称调料、扯花布。买好东西,母亲扭头看见正眼巴巴盯着食品柜台的我,掂量再三才捏出一分钱的钢镚儿,买两颗糖塞到我手里。
有一年春节,父亲从西安回家。正月初三待客时,父亲给了我五毛钱叫去供销社灌二两白酒招待客人。头一回拿这么多钱,我一路上蹦蹦跳跳喜不自禁,来到村上的代销店,才知道村级分店只有瓶装酒,打散装酒要去五里外的祝家庄乡供销社。虽然路有点远,但那五毛钱似乎给了我浑身使不完的劲,二话没说提着空酒瓶跑到祝家庄。灌好了二两白酒,我发现柜台上还摆着散装饼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看着从没尝过的美食,我怎么也迈不开步子。柜台里年轻的售货员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抿嘴一笑,顺手拿了半块饼干递给我。嚼着香喷喷的半块饼干,我忘记了来回奔波的劳累,回家还受到了父母的夸奖。那一次,我在供销社尝到了饼干,在送走客人后,我忍不住好奇心,偷偷抿了一口白酒,平生头一回知道了酒是辣的。
乡村供销社不仅为群众提供物美价廉、质量可靠的生活用品,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那时生产队年年种植烟叶。收获时节,我们小孩子经常帮大人摘叶子。三五个烟叶一小束,一束一束绑扎后,搭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由大人送进高高的烤烟楼里,一层层置于木架上,进行高温烤焙。成品烟叶金黄发亮,香气浓郁,全部上交到供销社,统一供应给烟厂,为队里换回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必需的物资……
如今,供销社在畅通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通道,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中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