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乡情
家乡的变迁
  李尔莉

  我的家乡在吴起县的一个小山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家乡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生活水平更是显著提高。
  以前全村人住的是土窑洞。记得有一年雨水多,阴雨连绵的日子持续了两个多月,我家的窑洞掉土块渗水,成了危房。为了防止窑洞突然坍塌,父亲只好用柱子撑着窑顶。如今,我家新改造的窑洞白墙青砖红门窗,背依黄土,面朝沟梁;后窑前厅,窑内为套间形式,有客厅、厨房、卧室,铺着瓷砖,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前厅摆着沙发、电视,挂着字画;厨房里冰箱、电磁炉、煤气灶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以前上学路上全是黄土,尤其是春秋两季,家乡的风沙很大,窗台经常覆盖着一层黄土。记得父亲给我买了辆自行车,我每天骑着上学,不是陷在泥土里,就是遇到小水坑,心情糟糕透了。如今,当年坑坑洼洼的山路变成了柏油路,骑自行车的人明显少了,摩托车、小汽车已经不再稀奇。为了有效预防洪水和干旱,家乡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让昔日黄土地逐渐“披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以前“吃水”是家乡的难题,全村九百多人,只有一口水井。每天天蒙蒙亮时,井头沿及巷子里穿梭的几乎全是挑水的人。如今,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直接把水龙头接到了厨房里。自来水不仅水质好,而且比吃井水更省事更便捷。
  以前农村人患上了重病,没钱治疗,耽误了病情。现在,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到乡镇,重病上医院,住院不但能报销,而且报销补偿范围和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我们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药品都是统一采购,统一价格,医药费用大大降低。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前,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吃顿肉就像在过年。现在,物质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也不稀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购物更多关注的是新鲜、有机等方面。物资的丰富催生了村民健康饮食的观念,绿色健康的食物成了当下“吃”的新概念。大家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更注重荤素结合、营养搭配。
  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与过去相比,真是今非昔比、焕然一新。我站在绿树环绕的高山远望,心中想起一首歌:“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