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不负青山得金山
    柯昌东沿着山间小路巡山护林。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秦丰村已成为看山看水、休闲观光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的秦丰村,山更绿、景更美,小木耳成了兴业富民大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措并举推动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秦岭山区人民守住了绵绵青山,迎来了和美富足的红火日子。
  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45%。
  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稳定在7.4%以上。
  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523.6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
  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
99% ,建成各类保护地116处。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从西安出发,沿西康高速辗转1个多小时,就到达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一路上,车子穿过城郊乡野,一头扎进青山不绝的秦岭腹地。目之所及,皆是令人陶醉的绿色。
  当晨光越过山头照在蜿蜒的山路上,隐藏在群山茂林中的秦丰村便映入眼帘。这个地处秦岭深山沟的昔日深度贫困村,经历多年巨变,早已换了模样:干净整洁的村道,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集中连片的食用菌大棚,袅袅炊烟,犬声阵阵……如画般的山村充满了“烟火气”。
  通途
  山里的清晨有些凉,绕村而过的太峪河静静地流淌着。9月28日一大早,65岁的南帮友沿着管护的河段一路巡查。
  “一山一水都是宝,可不能马虎。”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南帮友很清楚,这片绿水青山对秦丰村、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秦丰村地处秦岭腹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依山傍水,林草丰茂。此外,古今闻名的秦楚古道从村子周围的高山上蜿蜒而过。山水交融,古韵遗风,坐拥丰厚的“家底”,曾经的秦丰村不但没富起来,反而戴上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
  “以前出村只有一条路,坑坑洼洼,进出都不方便,去趟县城就要翻几座山,单趟得三四个小时。”在南帮友的记忆里,过去的秦丰村交通闭塞、设施落后,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路不好,山货卖不出去,再好的风景也没人来看,啥都发展不起来。”
  巍巍秦岭,孕育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时一道道奇峰峻岭又将山里山外一分为二。修一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是秦丰村人祖祖辈辈的念想,也是南帮友的期盼。
  2014年,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也是这一年,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横穿秦丰村,一头连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一头通往营盘镇。路通了,出得去进得来,这个封闭的小山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现在去趟县城,油门一踩1个小时就打个来回。客商来了,游客也来了,车能直接开到山前。”南帮友说,“村里的路不仅连接四面八方,更是一条通达幸福生活的大道。生活好,看啥都美,眼前的一切都是金山银山。”
  护绿
  临近中午,阳光铺满了屋前屋后,绿水青山披上了一层金辉。村道上,几名妇女端着饭碗,边吃边聊,好不热闹。
  穿过一片欢声笑语,34岁的柯昌东拿着镰刀往山上走去。“上午巡查了那边的几个山头,这会再去这边的山上转一转。”柯昌东边说边沿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林草越来越茂密。
  “我们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这几年,在保护区管理局的帮扶下,村里发展产业、搞生态旅游,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游客来了看啥?就是看山看水,看特色的风土人情。”柯昌东说,多年来秦岭生态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让秦丰村的老百姓尝到了“生态饭”的“甜头”,他也愈发感觉到,要想一直过好日子,就得守护好这片山水。
  秦丰村林地面积10.38万亩。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接续推进,村子美了,产业旺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足的日子。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不断厚植的生态底色。
  保护秦岭的山山水水,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不仅是我省生态富民的主旋律,也是秦丰村人的共识。为此,秦丰村将全村林地划为17个片区,从村民中选聘17名网格员和28名护林员,实施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
  随着秦岭生态保护提质扩面,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名副其实的“绿海”。好风景带来“好钱景”,一个个因绿而兴、因绿而富的实践在秦丰村生动呈现。
  两年前,看到村子的喜人变化,在外打工的柯昌东回到村里,当起了护林员。“要用好‘绿’,就要增绿护绿,才能端稳这碗‘生态饭’。”柯昌东说,现在的秦丰村山更绿、景更美,产业多了,出路也多了,他越干越有奔头。
  富民
  午后,太阳渐渐偏西。村头河边,60多座木耳大棚整齐划一,远远看去很有气势。
  朵朵木耳,团团簇簇。虽然已过了木耳采摘销售旺季,但走进大棚,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吊袋菌棒仍让人感到震撼。
  作为秦丰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产业负责人,柯玉来最近忙得不可开交。清理大棚、培育菌种、浇灌菌棒……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他说:“再过几天棚里就没啥活了,只等着发菌,精心管理,为明年丰收做准备。”
  木耳是秦丰村的传统产业,但以前一直是小打小闹。脱贫攻坚以来,秦丰村“靠山吃山”,一边培育林特产业,丰富业态,一边发展生态旅游,吸引人气。山上的核桃、板栗、中药材,乡亲们种在家门口的木耳、香菇以及土鸡蛋、土蜂蜜都成了“香饽饽”。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必须走产业化、多元化的路子。”柯玉来说,这一方山水是秦丰村兴业富民的“法宝”。尤其随着“柞水木耳”品牌享誉全国,村里的木耳产业迈入了提质增效的“快车道”,村集体经济连年攀升。
  生态绿带来产业强。秦丰村不仅把木耳卖上了好价钱,中药材、香菇、中蜂等特色产业串点成链,农家乐、乡村民宿开了一家又一家,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与自然人文相辅相成的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加上牛背梁景区用工需求,乡亲们不出村就有事干、有钱挣。
  “我们村411户1405人,去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比十年前翻了几番。”这笔“增收账”,柯玉来算得很清楚。用他的话说,守护绿水青山,过去的穷山沟变成了“金窝窝”。
  太阳落下山头,天色渐渐暗了。村头街尾人来人往,孩子们追逐着、奔跑着,隐隐传来几声虫鸣蛙叫,在幽静的绿水青山间,格外清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