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生态底色“美颜” 绿色经济“赋能”
通讯员 李刚
金秋时节,笔者走进洋县马畅镇高堡村通村路两边的优质有机黑米种植田里,七八台收割机在忙碌工作。一颗颗谷粒流入车箱,稻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有机黑米水稻比普通杂交水稻成熟期长一些。现在正值有机黑米水稻收割高峰期,今年我们公司回收黑谷单价是每公斤5.2元至5.6元,是普通杂交稻谷单价的2倍左右,农民种植热情很高。”9月27日,在洋县乐康有机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的有机黑米水稻种植基地,总经理黄志荣介绍,今年公司以“企业+农户”的模式在洋县种植有机黑米水稻1.5万余亩,亩产550公斤左右,预计总产量为8200吨,经过加工后,产值可达9000万元。
“县上的有机黑米种植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又发新品种,又给补贴,我对增收致富的信心很足。”站在地头的高堡村四组村民高义超笑着说。
目前,洋县有机粮食种植面积超50万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7万吨;有机黑米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30%以上。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垄上路相通,田间渠成行……洋县洋州街道梁家村金睿益农种养专业合作社200余亩连绵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稻谷长势喜人,大虾在秧沟里爬动,一片片生态种养田点缀在田野之间,秀丽风光与美丽村庄交相辉映。
“以水田为基础,采用生态养殖、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水稻、龙虾‘混搭’共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改善农业环境,提高亩均效益。”金睿益农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小金说,“每亩田可产150多公斤小龙虾、500公斤优质稻,亩均综合收入在8000元到1万元。”
“2021年初,县上制定了《洋县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规划》,按每年列支稻渔综合种养专项经费1000万元标准,计划到2023年建立稻渔综合种养千亩示范基地1个、百亩示范基地8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8000亩。”洋县水产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王芝彦说。
目前,洋县已建成“稻+虾”“稻+鱼”“稻+鸭”“藕+蛙”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基地,累计占地面积达5166亩;建成瓜果、蔬菜、稻渔等农业产业立体综合发展基地22个。
茅坪镇朝阳村位于洋县北部,地处秦岭深处。2018年9月经过探索尝试,把林麝养殖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基地一期项目投资3000余万元,占地30亩,建设圈舍440余间,养殖林麝320余只。
“一只成年雄麝年均取15克~18克左右麝香。2021年我们取麝香1200余克,每克的市场价格在600元左右。目前,基地年产子麝近百只,每只售价3万元。”在朝阳村林麝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德刚介绍,“下一步,村民将以自主或者寄养、共养共享等方式参与林麝养殖,我们将建立‘联建合养麝区’,打破村单打独斗的局面,建成镇集体经济林麝区。”
“我们家是第一批到基地务工的,现在一家人每月仅工资一项收入就达1万元,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在基地内务工的张亚玲高兴地说。
近年来,洋县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探索实施“林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林下经济+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建立林业企业(合作社)50多家、基地16万亩,全县农业产业基地100余个、农业产业园达28个,涉林产业已经成为洋县北部山区11个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金秋时节,笔者走进洋县马畅镇高堡村通村路两边的优质有机黑米种植田里,七八台收割机在忙碌工作。一颗颗谷粒流入车箱,稻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有机黑米水稻比普通杂交水稻成熟期长一些。现在正值有机黑米水稻收割高峰期,今年我们公司回收黑谷单价是每公斤5.2元至5.6元,是普通杂交稻谷单价的2倍左右,农民种植热情很高。”9月27日,在洋县乐康有机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的有机黑米水稻种植基地,总经理黄志荣介绍,今年公司以“企业+农户”的模式在洋县种植有机黑米水稻1.5万余亩,亩产550公斤左右,预计总产量为8200吨,经过加工后,产值可达9000万元。
“县上的有机黑米种植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又发新品种,又给补贴,我对增收致富的信心很足。”站在地头的高堡村四组村民高义超笑着说。
目前,洋县有机粮食种植面积超50万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7万吨;有机黑米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30%以上。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垄上路相通,田间渠成行……洋县洋州街道梁家村金睿益农种养专业合作社200余亩连绵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稻谷长势喜人,大虾在秧沟里爬动,一片片生态种养田点缀在田野之间,秀丽风光与美丽村庄交相辉映。
“以水田为基础,采用生态养殖、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水稻、龙虾‘混搭’共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改善农业环境,提高亩均效益。”金睿益农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小金说,“每亩田可产150多公斤小龙虾、500公斤优质稻,亩均综合收入在8000元到1万元。”
“2021年初,县上制定了《洋县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规划》,按每年列支稻渔综合种养专项经费1000万元标准,计划到2023年建立稻渔综合种养千亩示范基地1个、百亩示范基地8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8000亩。”洋县水产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王芝彦说。
目前,洋县已建成“稻+虾”“稻+鱼”“稻+鸭”“藕+蛙”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基地,累计占地面积达5166亩;建成瓜果、蔬菜、稻渔等农业产业立体综合发展基地22个。
茅坪镇朝阳村位于洋县北部,地处秦岭深处。2018年9月经过探索尝试,把林麝养殖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基地一期项目投资3000余万元,占地30亩,建设圈舍440余间,养殖林麝320余只。
“一只成年雄麝年均取15克~18克左右麝香。2021年我们取麝香1200余克,每克的市场价格在600元左右。目前,基地年产子麝近百只,每只售价3万元。”在朝阳村林麝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德刚介绍,“下一步,村民将以自主或者寄养、共养共享等方式参与林麝养殖,我们将建立‘联建合养麝区’,打破村单打独斗的局面,建成镇集体经济林麝区。”
“我们家是第一批到基地务工的,现在一家人每月仅工资一项收入就达1万元,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在基地内务工的张亚玲高兴地说。
近年来,洋县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探索实施“林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林下经济+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建立林业企业(合作社)50多家、基地16万亩,全县农业产业基地100余个、农业产业园达28个,涉林产业已经成为洋县北部山区11个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