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我省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西安市鄠邑区甘峪供水站。

    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群众用水。

    安康市汉阴县水利工作人员正在抢修供水管道。    (本版图片 王伟 李凯 摄)

  刘璇 王缠卫
  水利事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城乡供水作为民生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覆盖全域、惠及全民的城乡供水工程。截至2021年底,103个涉农县共有供水工程7.57万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3.4万处,分散供水工程4.17万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自来水普及率达93.4%,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取得新成效,水利惠泽三秦百姓,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7月25日至29日,陕西省水利厅组织启动“水好生活美”陕西省农村供水全覆盖主流媒体集中采访活动,来自中央及省级1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走乡进村,对我省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提升等方面进行采访报道。
  1 政府主导 市场化管理
  7月25日,采访团一行一路南行,秦岭深处山野的清香沁人心脾。进入陕南,目之所及皆是一派欣欣向荣。
  安康市汉阴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总人口31万人,农村供水工程1058处。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9.3%,水质合格率达100%。
  目前,汉阴县10个镇共成立12家民营供水公司,管理100个村级(含集镇)水厂,服务全县71%的行政村,并针对部分集中供水工程用户分散、管理成本高等问题,成立县属国有农村供水公司,管理41个行政村的供水工程,填补供水管理“真空地带”,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我县形成了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提质、智慧化服务、系统化驱动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提升管水、治水服务效能,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说。
  在秦岭腹地商洛市柞水县,山多是明显特征。当前正值三伏酷暑,几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人员正在紧急抢修水管。
  “墙上贴有水管员的联系电话和供水公司服务热线。只要一个电话,就能上门免费维修。”柞水县曹坪镇中坪社区5组村民王昌学说。
  2015年3月,经柞水县政府批准成立柞水县村镇供水公司,主要承担全县农村供水运行管理工作任务。公司运行管理按照“村镇供水公司+基层供水站+村组”的三级管理模式,负责9个乡镇供水站,以及72个村级供水服务管理站。
  2021年,商洛市出台《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十条措施》,明确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各县(区)按照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额度预算,用于运行维护、管水员薪酬等。
  10年来,我省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率先提出供水统管机构、工程管理办法、维修养护制度的“三个一”管护新机制,持续纵深推进“量化赋权”试点改革,不断完善落实“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有力推动了供水管理理念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2 双水源互通 增强供水可靠率
  白水县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作为渭南市唯一的山区县,饮水一直是热门话题。
  白水县始终把饮水安全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饮水安全目标,持续推进智慧化提效能、规模化提覆盖、便捷化提服务“三化三提”工程。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2.15亿元,将186处供水工程整合为81处,60%的村庄实现双水源覆盖,供水保障率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99.95%,水质达标率100%。
  2014年,白水县尧禾镇集中供水站投入使用。该站利用铁牛河水库作为主水源,连通周边7眼机井为补充备用水源,实现双水源保障,并和雷牙集中供水工程实现了互为备用,不仅让23个行政村4万余人实现了“饮水甜”,而且还肩负起了白水县城的备用水源任务。
  尧禾镇李家塬村地处铁牛山深处,18个小组303户分散居住在“三沟四梁”沟壑之间。“前些年,吃的是地窖水,拉回来的水靠自然沉淀,水质难以保障。”7月29日,白水县尧禾镇李家塬村党支部书记丁久旺坦言。
  2020年,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李家塬村无人值守水站投入使用。“水站供水及时,水质好、水量旺。有了自来水大家生活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丁久旺说。
  不仅如此,白水县依托“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通过管网连通、水源互通建设,通过区域内水量相互调配和补给,有效解决了供需矛盾,全面构建农村供水“同源、同网、同质”服务体系,充分保障群众喝上方便水、放心水。
  “正是由于缺水,我们才千方百计实施双水源供水。”白水县水利局副局长孙春莉说,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增强农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3 强化监测 提升水质安全
  渭北旱塬地区缺水问题较为突出。
  采访团一行出西安市区,向西北方向行驶约2个小时,到达了渭北黄土高原咸阳市旬邑县。
  “现在城乡供水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旬邑县水利局局长于中校说,县上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兴建7大塬区集中供水工程。目前,累计建成各类供水工程 124 处,供水工程覆盖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9.94%。
  旬邑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前几年先后实施过几次农村饮水工程,但是村民饮水仍然存在“短板”。
  2020年,旬邑县职田水厂在看花宫村重新铺设配水管网,通过一二级泵站提水,将水输送到各家各户。“可赶上好日子了!现在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今昔对比,50岁的村民何崇军感慨万分。
  2021年,旬邑县建设完成水质监测中心项目,通过了120项监测指标CMA资格认证。监测中心每年制定年度水质监测工作计划,定期对7大塬区集中供水工程的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进行全分析检测。
  “对具有自备水源的新建供水工程,每月常规监测抽检30%以上,每年进行一次全分析检测,全力保障群众饮水水质安全。”旬邑县城乡供水保障中心水质监测中心主任贠娟说。
  10年来,我省104个县(区)均建立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已有38个通过国家计量CMA资质认证,并先后培训基层水质检验员715人,其中579人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累计提取检测水样近30万份,全省供水安全保障网络基本形成,水质检测结果更加权威。
  4 智慧赋能 服务提升
  在安康市汉阴县月河水厂,采访团一行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进入“汉阴县饮水安全智慧化管理平台”大厅。巨大的屏幕上,一目了然地显示着各集中供水点的水量、水质等数据。
  “汉阴县饮水安全智慧化管理平台服务21个行政村,6.5万余人的供水安全。该平台具有水厂值守、管线巡查、制水生产、抄表收费等环节延伸拓展服务管理功能,供水服务更加高效。”汉阴县月河水厂负责人赵波山说。
  7月27日清晨,一场大雨把秦岭北麓浇洒得更绿了。
  地处西安市鄠邑区蒋村街道甘峪口村的甘峪供水站,以甘峪水库地表水作为水源,供水范围涉及62个自然村、33家企事业单位,供水人口9万余人。
  “甘峪供水站已实现水处理自动化,并依托智慧信息技术,构建智慧信息体系,实现了各供水站实时在线监测水源、水质处理。”甘峪供水站负责人姜博说,“我们还开展对水源水、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水质指标进行日检9项工作,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化服务,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红利。”
  汩汩清水,见证山乡巨变。我省通过实施“建大、并中、减小”战略,因地制宜地采取了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模式,三秦大地上一座座供水工程,一道道水管,推动农村供水工程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10年来,我省累计完成农村饮水投资210亿元,建成各类供水工程3.6万处,强化智慧水务管理,持续提升镇村供水运行管护水平,农村供水设施更加完善。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