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乡情
青坪今昔

  南星

  小时候,大人经常带我翻过一座小山岭,去临村青坪走亲戚。总听大人说青坪村人的日子很苦,缺吃少穿自不必说,那个村的小伙子娶不到媳妇是很平常的事。我那时年幼,面对诸多传闻,似懂非懂。因为那年月,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不过,仔细想想,或许,我们是占些优势的。就拿上学来说,我们离学校近,拐个弯就到了。而青坪村的那些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天没亮就起床,拿上一两个馍,边赶路边吃。馍也不能一下子吃完,还要留些作为午餐。因为离家远,中午不回家,只能这样安排。在上学的路上,因为路途远、山道陡峭,小伙伴都是结伴而行,相互有个照应。因为起得早,天没亮,所以一路上,大家都是打着火把在微光中前行……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大家相约去青坪同学建锋家里玩。我们一早向青坪村进发,沿着山路走走停停,到达建锋家时,已是几个小时之后的事。
  青坪村的房子大部分是瓦房,偶尔也能看到一两间小草屋,屋顶有青烟缭绕。有些小草屋建在石旮旯里,如果不细看,还真辨别不出是人的居所。建锋母亲很热情,忙活了一阵,端上一桌苞谷饭、黑馍和酸菜。山里娃不讲究,一阵风卷残云,同学们都吃了个肚儿滚圆。
  师范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本村的学校任教。因为有学生是青坪村的,所以日常家访自然免不了去青坪。随着认识的逐步加深,我大致了解了青坪村的情况,其实,同学建锋所在的那个组,虽然隶属青坪村,但与村委会所在地距离远,有10多里的山路。而且,类似的组不止一个。其余几个组相对集中,条件要好些,在公路附近,田地较为平坦,交通稍微好点。
  家访中,我还看到,村里已有不小的变化,草房已消失,木瓦房很普遍,还有少部分的钢筋砖混的平房。村里人告诉我,年轻后生外出务工,赚了钱,回家建起了平房。我于是开始畅想,如果外出务工的青年再多一些,村里会怎样?我暗自决定,要让有限的青春散发无尽的光彩,让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
  十年后,我调到洛南县教育局工作。机缘巧合下,我们单位包抓洛源镇,控学保辍的压力增大,我进村入户的频率多了,对村情民意的了解也就更深。此时的青坪村,宽阔的洛霸二级公路穿过村庄,青瓦白墙的古老民居在大树的掩映中,影影绰绰地透出雕刻精致的窗棂,一栋栋特色民居掩映于绿林之中。
  没过几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一批批有志青年来到村里,调研、策划、建设,短时间内,相对偏远的组建起了宽敞、平整的通村水泥路,串户路延伸至各家各户。接着政府再发“福利”,为农户硬化了庭院。石板铺成的村道,沿着两旁屋舍从村中穿过。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溪水环绕,如仙境般灵秀静谧。经过建设者的共同努力,青坪村顺利退出了贫困村系列,在村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村里还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民俗展示馆和革命纪念馆。古朴典雅的徽式民居建筑、清新怡人的新鲜空气、极具传奇色彩的龙头松、由三级瀑布汇聚而成的黑龙潭……历史的洗礼和大自然的馈赠让青坪村成了城里人趋之若鹜的桃花源。
  如今,我回老家去青坪更勤了,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在馥郁芬芳的林间小路徜徉,吃着农家饭,闻着自然的花香,欣赏着山林美景,必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