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今年我省夏粮收购有看点有亮点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风吹麦田千层浪,又是一年丰收时。眼下,全省夏粮收获接近尾声,夏粮收购进入高峰期。为做好今年夏粮收购工作,我省各级粮食部门提前分析研判,及早安排部署,精心组织粮食市场化收购,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满足售粮农户需要,确保农民卖上“明白粮”“放心粮”“舒心粮”。
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来看,今年我省小麦产量、质量、价格呈现“三高”,市场主体入市踊跃,收购企业精心服务,农户售粮积极性较高,夏粮收购开局良好,购销两旺,亮点纷呈。
1 优粮优价 农户售粮热情高
“净重6904斤,均为二等以上小麦,每斤1.53元。”
6月16日,在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冯拜村二根粮行,种粮大户刘明汉拉来的一三轮车优质小麦顺利卖出。站在结算窗口,他满心欢喜地等着领钱。
刘明汉是当地的种地能手,今年他家小麦亩产在600公斤以上,产量比往年都高。“光这一车就卖了1万多元,从登记入库、扦样检验、过磅称重到卸粮拿钱,总共不到半小时,快得很。”粮食卖上了好价钱,刘明汉享受着丰产又增收的喜悦。
“今年天气好,没有病虫害,麦粒饱满,产量高、品质好,优质小麦很抢手。趁着现在人少,我得赶紧回家装车去,要不一会儿该排队了。”把一沓红艳艳的钞票揣进裤兜,刘明汉开上三轮车风风火火地走了。
进入收购期以来,二根粮行每天早开门、晚收秤,负责人党二根提早准备了500多万元资金,确保农户一手交粮、一手拿钱。“今年小麦价格高,开秤价在1.5元,这两天卖粮的人就没断过,大家都想趁着行情好卖个高价。”党二根说,粮行从6月8日开始收购,日均入库量都在二三十万斤以上。
在官道镇小什村阳光利民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前来售粮的车辆也是络绎不绝。“优粮优价,质优价高。粮交完后立马算账,不欠农户一分钱。”合作社理事长柳路路说,合作社今年通过“订单种植”模式鼓励农户种植的“伟隆169”小麦新品种,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3分钱到5分钱,大家卖粮都很积极。
农户售粮热情高涨,资金、服务等各方保障也必不可少。今年,渭南夏粮喜获丰收,全市腾仓并容89.8万吨,检修维护仪器设备710台(套),安排收购网点308个。为确保“钱等粮”,不给农民“打白条”,市农发行安排收购资金5亿元,具有收粮资质的经纪人都取得了200万元以上的贷款授信,全市3万吨增储小麦贷款也已全部发放到位。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全省已准备收购仓容近50亿斤,设置收购网点821个,完全能够满足收购需要。
2 合理引导 夏粮收购市场稳
作为我省油菜主产区,今年汉中夏粮收购形势有了新变化。受去年强秋霖天气影响,错过油菜最佳适播期的田块全部种上了小麦,全市小麦产量大幅增长,总产接近4亿斤,品质较往年大幅提升,收购市场前景较好。
与此同时,随着新麦收购价格高企,部分农户产生惜售心理,持有观望态度,“持粮待涨”情绪较浓,夏粮收购周期或将拉长。欣慰的是,在我省各级粮食部门大力宣传、合理引导下,当下全省夏粮收购市场平稳,各项收购工作正有序开展。
城固县汉江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宝山经营部负责人邢科从事粮食收购工作已有30多年,他告诉记者,今年当地油菜籽单产有所下降,小麦收购一跃成为“重头戏”。相较往年,新小麦容重普遍接近中等水平,价格上涨了20%左右。
从5月24日开始,邢科就投入到繁忙的夏粮收购工作中。“开春以来气温高,小麦成熟期比往年提早了一周,加之收获期没有下雨,收购工作进展顺利。”邢科说,宝山经营部地处原公镇宝山村,今年收购任务为2000吨,虽然每斤1.49元的高价极具“诱惑力”,但由于各收购点常年常时敞开收购,服务形式精准有效,加之前期宣传到位,大部分群众存粮意愿并不明显。
“收购点不仅提供等候室和饮用水,小麦水分不达标还会加班加点现场晾晒,服务很贴心。”在宝山村收购现场,刚卖了一车小麦的农户魏勇高兴地说,“存粮有一定风险,价格涨跌不由我们把控,还不如趁着价高先把现钱搂到手。”
为做好今年夏粮收购工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加强收购市场监测,及时公布收购网点,发布收购信息,有效引导农户理性售粮、企业有序收购。同时,强化执法监管,严肃查处压级压价、拖欠粮款、虚假轮换等违法行为,全力保障售粮农民利益。
在多部门合力、多举措推进下,截至6月20日,全省各类粮食收购企业已收购新产小麦27.8万吨。
3 科技助力 小麦“安心”住“新家”
今年,我省一些大型粮食收储企业通过配套先进绿色储粮技术和工艺,采用信息化、智能化装备,让新粮“入住”智慧粮仓,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6月17日,在爬上5米多高的狭窄楼梯,检测过粮仓内的温湿度并确认达标后,陕西粮农咸阳储备库有限公司仓库保管员屈婷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查仓工作。
“我们整个库区进行了智慧化升级改造,全部用上了智慧粮库综合管理平台和粮情监测系统,借助高科技力量保障粮食安全。”屈婷说,过去依靠人工进行的检查粮仓温湿度和粮食水分、虫害发生情况等查仓工作,如今大多能通过两大智慧管理平台完成。
沿着仓房外部的铁制侧梯拾阶而上,进入公司一号粮仓后,一股小麦特有的清香味扑鼻而来。屈婷打开手机上的智慧粮库APP,进出库时间、仓内温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发现粮仓温度略微偏高后,她熟练地操作一番后,不一会儿仓温就降下来了。
外温影响仓温、仓温影响粮温。陕西粮农咸阳储备库有限公司仓储部部长董军是个“老粮食人”了,在他看来,粮库管理步入科技化、智慧化快车道后,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进一步提升了准确率,也极大减少了粮食浪费。
新粮入仓后,几千吨粮食堆积在一起,如何防止霉变和虫害?“一个仓的仓容量为5000吨,像这样的粮仓我们有24个,每个仓都安装了高清可视探头和感应器,对仓内温湿度、虫害及气体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控,并同步显示数据到智慧管理平台上。”董军称,高科技助力下,小麦在“新家”里“住”得安全又舒心。
在我省,像陕西粮农咸阳储备库有限公司这样的智慧粮仓还有很多。近年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发展和推广绿色科技储粮技术,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智慧粮库。科技赋能下,一粒粒收购回来的粮食实现了减损、降耗、保鲜,真正成了“放心粮、绿色粮、健康粮”和保供稳价的“压舱石”,更好地守护了三秦百姓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