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秦农论语
没有“微治理”何来“大效能”
  ■ 黄敏
  “无微不治”,方能见微而行。近期,西安市临潼区为强化基层治理,对基层干部提级监督的创新做法被纳入全国地方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与之相随的一组数据显示:自2021年临潼区委任271名监督员围绕农村乱占耕地、“一卡通”专项治理、“三务”公开等工作开展无死角、无盲区监督以来,全区发现各类问题2311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902个……临潼区的做法给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启发:群众事无小事,越是细微处越能见功夫。
  基层治理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制度建设和治理举措,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干出实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制度运行态势良好,但有的地方的治理效果却并未达到预期。除了责任与能力缺失外,主要原因可能还在于基层治理的“微血管”阻塞不畅。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件事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实打实地协调好、解决好。光做“面子”工程,不在细节上下苦功,往往会导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而问题的发生也绝非偶然,而是各种弊病长期积累的结果。不以小事为轻,方可成大事。这个道理对基层治理工作同样适用。
  说到底,基层社会一些潜在隐患能否及时根除,一方面要看制度建设有没有形成闭环。良好的制度体系是责任落地的保障。如果只注重搭建“主干道”,忽略“微血管”,工作难免浅尝辄止,无法“渗透”到肌理层,再暖的“春风”也吹不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另一方面,目光既要向上看大局,更要向下看细节。工作干得好不好,最终还是群众说了算。把群众的小事、难事办好了,把影响生产生活的短板、弱项补齐了,使“主干道”与“微血管”有机连接,方能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既是“微治理”的出发点,也是基层治理高效推进的新实践。只有着眼于“微”,从小处深耕细作,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才能举无遗策、防微虑远,从而激发治理“大效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