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基层见闻
一粒小种子 孕育大希望
  本报记者 黄敏
  谷雨之后,正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好时节。
  4月22日,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雨金街道照渠村的西安市番茄研究所里,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200多名工人正忙着授粉。看着长势喜人的小番茄苗,研究所所长赵军贤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一头“扎”进绿叶黄花中。
  “国外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按斤卖。”作为番茄育种专家,赵军贤颇为感慨。回想起1984年的春天,她无意间种了国外黑珍珠香瓜,高产量高效益让她对新品种的“威力”刮目相看。
  “好果子价格高,好种子的收益岂不是更大?”没过多久,一心想种“最值钱种子”的赵军贤引起了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种专家的注意,邀请她来培育番茄种子。
  番茄制种是个既讲科技又费人力的活。“有时比照顾孩子还费工夫,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赵军贤说。
  每年3月至7月是赵军贤最忙碌的时候。这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扎在研究所,遴选种子、人工授粉、鉴定实验……一个番茄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一般要历时10年左右。为缩短育种时间,尽早培育出优质番茄品种,她还要把育出来的种子带到广东等地的育种点进行繁育。
  “过去,国内的小番茄种子被洋品种垄断,价格高,种植成本就高,严重压缩了本土种业生存发展空间。”在育种过程中最让赵军贤引以为傲的是,经过6年时间不断改良培育出的可以“串采”的“粉提”小番茄品种,耐储运、抗病强、效益高。
  “串采”的出现打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也让番茄产业有了临潼“智造”。“如果论个卖,一斤只能卖6元左右。一串一起卖的话,一斤就可以卖到10元以上,平均每亩地多赚5000多元。”说起新成果,赵军贤开心不已。
  随着新品种不断培育,赵军贤的小番茄“粉提一号”“粉提二号”相继获得国家专利,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上也广受欢迎。赵军贤说,目前他们的科研育种团队已有10多人,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研究经费支持新品种创新培育。
  一粒小种子,孕育大希望。在临潼区穆寨、小金等山区,育种团队多次进山了解当地情况,引导山区群众从事番茄种植,并免费提供优质种苗,辅导栽培技术。20多年来,为周边群众免费提供的种子、种苗种植面积达数百万亩,帮助5000多户(次)群众增加收入500多万元,并带动陕南、关中等地的种植户发展番茄产业。
  “目前,全区番茄制种面积稳定在3000亩左右,年产番茄种子3万公斤以上,已形成了12家以生产、育种、研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番茄制种公司。”临潼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范相辉介绍,临潼区优质番茄品种已有40多个,其中小番茄粉果品种的制种约占全国市场的45%。
  如今,临潼区部分番茄品种已达到国际同类水平,以西安市番茄研究所为代表的一些机构正尝试向番茄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将番茄制品加工、番茄休闲旅游等产业串联起来,变简单制种为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