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乡情
父亲兴林
  李焕龙

  第一次见到父亲写在大地上的成绩,是满山架岭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
  这是从黄龙寨梁到 鸡上架梁的2000亩荒山,父亲带着全公社抽来的劳力,通过一个秋冬的努力,硬是把茅草坡、刺架碥、干石梁和灰山顶变成了层层梯田式、道道图画状的连片茶园,建成了松坝公社的第一个茶场。
  当时,父亲是公社分管农林牧副业的副主任。为了响应县上的“三山绿化”(文武山、凤凰山、牛山)号召,他就到铁匠铺去打了特大号的铁镐、铁锨和锄头、砍刀,背上口粮,拉起队伍,上山去办“示范茶场”,目的是为推进“每个大队建一个用材林场、一个经济林场(茶场、药厂)”的绿化工程。
  到了第三年春,父亲把茶园交给亲手培养的林场场长,自己带上工具,住进了关子沟大队的知青点,他带领30多名下乡、返乡知青,建设以茶、药、种苗为主的经济林场。三年下来,光是培养的果树嫁接、桑园管理、种苗培育、药苗栽培技术员就有16名,满足了茨沟区5个公社的科技兴林需求。
  包干到户后,父亲从乡政府退休回家,又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除了带领村民兴植桐园、桑园外,还号召各家各户“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他提出“人均一亩林特园,十年之后赚现钱”的设想,有人不信,他就拿了工具、树苗上山植树。头两年,他在荒山上点了20亩油桐、30亩桦栗,栽了30亩松树和6亩青竹。五年后,竹子成材有收益,其他树木也成林了。这下,大家都信了,也开始兴林。
  如今,父亲虽然去世多年,但因这满山遍野的绿林,乡亲们依然记着他。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拜见了几位老乡。有的说每年拿着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款,有的说当上了有工资的护林员,有的说靠卖水果、干果的收入盖了楼房,有的说全村都是绿色景点……大伙儿的日子是越过越美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