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我为古树写铭文
编者按:讲述古树的故事,倾听林业人的心声,赞美大自然的绚丽……三月,春潮涌动日,植树正当时。如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将一棵棵树苗根植于土壤,是个人的一小步,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步。大家共同参与起来,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杜文涛
常去红军道沾染英雄气。去的次数多了,在道旁万千树木里便发现了两棵惹眼的树。
红军道地处岚皋县堰门镇堰门村。1934年农历正月初十傍晚,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在从安康城奔赴巴中川陕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时曾入住村里。后来,人们为纪念红军,将这段路尊称为红军道。
道旁惹眼的是两棵粗犷的古树,一棵为桑树,一棵为板栗树。桑树木筲似的砾壮,枝杈虬展,叶片黝绿,长在卢家院子陈启桂老婆婆家老屋坎下路边。路边山坡下又有着大片的桑树林,直铺到洞河的水边。古桑树长得高,站立的地方也高,显得卓异峭拔,似队伍前高高的旗帜。
老屋木门木窗,泥土夯墙,石板瓦盖顶,瓦隙里布满了绒绒的苔藓。门侧挂着“红军屋”的木质牌匾,匾文说着红军当年曾在陈启桂老人家借宿的事。
山风轻拂,树叶浅喁,缕缕的絮叨,说着当今的事,也说着过往的事。年近百岁的陈启桂老人回忆着她小时候见到红军的样子,重复着红军和她友善的对话,也说着她妈妈和她年轻时曾捋下老桑树树叶喂蚕的旧事。陈启桂的孙子卢修书介绍,这桑树是卢氏先人清乾隆年间从湖北省武昌府鄂城县迁徙到这里安家兴业时栽种的,养蚕是村里人的主业。
板栗树生在桑树林下方卢家祠堂边,那是卢家院子通往洞河边老路的路口。当年,卢家祠堂外厅也住有红军,红军离村时便是从板栗树下下到河边,再涉水过河进入紫阳县,前往巴中。板栗树耸着树冠,挺着树干,眺望着山梁上的山路,也瞰视着不远处的洞河。
陈启桂老人说着桑树,也说着板栗树。她说小时候常常到树下捡拾板栗吃,捡的少生吃,捡的多了便拿回家炒熟了吃。我问当年红军吃到过这板栗吗?老人笑着说,板栗冬天掉果迟,说不上真还有红军路过树下时捡到过板栗哩。
看红军道多了,看红军道上的两棵老树多了,便常常猜忖,想当年红军从树下走过的样子:他们走过时,说着怎样的话,有着怎样的面容,他们家居何方,又各自走向了哪里?
想着红军的样貌,探访红军的历史足迹。我行走在红军当年走过的蜿蜒小路,遍访当年的知情人,搜寻党史志书上的关联文字,终于知晓了这支部队的来踪去迹。这支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堵截,最终成功抵达川陕巴中根据地,汇入了革命洪流。
我常陪友人去走红军道,也引他们去看道旁的两棵老树。一位作家听了我的讲解,建议我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古树,知道古树旁的红军道。听了友人的话,我为两棵树写了下面的文字:
红军道古桑树
相传,清乾隆初年卢氏先祖迁徙于此,手植此桑,树龄已两百余年,壮硕长寿,实属罕见。生于红军屋外乡间古道旁的此桑树,见证了红军道上的故事,昭示了此地兴桑养蚕的悠久历史。赞曰——
地阔生峦嶂,山清孕古桑。春蚕常补衣,夏葚益成瓤。
洞河人熙攘,红军道阻长。繁枝新结绿,此间着初阳。
红军道古板栗树
树龄近两百年的板栗树,长于卢家四房院子到祠堂院子林间古道旁。树下小道为1934年正月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在堰门村行军必经之路,为堰门红军道重要节点。此树见证了红军道上的故事,因而又被人称为“红军树”。赞曰——
树下红军道,相因话事长。赤旗镰辅斧,灿灿过林岗。
襟衣风携行,孜孜渡石梁。千秋存正气,前志定不忘。
红军道展示馆的同志看见了文字,说这是量身为两棵古树写的介绍铭文,便在树下各立了块铭牌,把文字镌到牌子上去了。
杜文涛
常去红军道沾染英雄气。去的次数多了,在道旁万千树木里便发现了两棵惹眼的树。
红军道地处岚皋县堰门镇堰门村。1934年农历正月初十傍晚,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在从安康城奔赴巴中川陕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时曾入住村里。后来,人们为纪念红军,将这段路尊称为红军道。
道旁惹眼的是两棵粗犷的古树,一棵为桑树,一棵为板栗树。桑树木筲似的砾壮,枝杈虬展,叶片黝绿,长在卢家院子陈启桂老婆婆家老屋坎下路边。路边山坡下又有着大片的桑树林,直铺到洞河的水边。古桑树长得高,站立的地方也高,显得卓异峭拔,似队伍前高高的旗帜。
老屋木门木窗,泥土夯墙,石板瓦盖顶,瓦隙里布满了绒绒的苔藓。门侧挂着“红军屋”的木质牌匾,匾文说着红军当年曾在陈启桂老人家借宿的事。
山风轻拂,树叶浅喁,缕缕的絮叨,说着当今的事,也说着过往的事。年近百岁的陈启桂老人回忆着她小时候见到红军的样子,重复着红军和她友善的对话,也说着她妈妈和她年轻时曾捋下老桑树树叶喂蚕的旧事。陈启桂的孙子卢修书介绍,这桑树是卢氏先人清乾隆年间从湖北省武昌府鄂城县迁徙到这里安家兴业时栽种的,养蚕是村里人的主业。
板栗树生在桑树林下方卢家祠堂边,那是卢家院子通往洞河边老路的路口。当年,卢家祠堂外厅也住有红军,红军离村时便是从板栗树下下到河边,再涉水过河进入紫阳县,前往巴中。板栗树耸着树冠,挺着树干,眺望着山梁上的山路,也瞰视着不远处的洞河。
陈启桂老人说着桑树,也说着板栗树。她说小时候常常到树下捡拾板栗吃,捡的少生吃,捡的多了便拿回家炒熟了吃。我问当年红军吃到过这板栗吗?老人笑着说,板栗冬天掉果迟,说不上真还有红军路过树下时捡到过板栗哩。
看红军道多了,看红军道上的两棵老树多了,便常常猜忖,想当年红军从树下走过的样子:他们走过时,说着怎样的话,有着怎样的面容,他们家居何方,又各自走向了哪里?
想着红军的样貌,探访红军的历史足迹。我行走在红军当年走过的蜿蜒小路,遍访当年的知情人,搜寻党史志书上的关联文字,终于知晓了这支部队的来踪去迹。这支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堵截,最终成功抵达川陕巴中根据地,汇入了革命洪流。
我常陪友人去走红军道,也引他们去看道旁的两棵老树。一位作家听了我的讲解,建议我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古树,知道古树旁的红军道。听了友人的话,我为两棵树写了下面的文字:
红军道古桑树
相传,清乾隆初年卢氏先祖迁徙于此,手植此桑,树龄已两百余年,壮硕长寿,实属罕见。生于红军屋外乡间古道旁的此桑树,见证了红军道上的故事,昭示了此地兴桑养蚕的悠久历史。赞曰——
地阔生峦嶂,山清孕古桑。春蚕常补衣,夏葚益成瓤。
洞河人熙攘,红军道阻长。繁枝新结绿,此间着初阳。
红军道古板栗树
树龄近两百年的板栗树,长于卢家四房院子到祠堂院子林间古道旁。树下小道为1934年正月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在堰门村行军必经之路,为堰门红军道重要节点。此树见证了红军道上的故事,因而又被人称为“红军树”。赞曰——
树下红军道,相因话事长。赤旗镰辅斧,灿灿过林岗。
襟衣风携行,孜孜渡石梁。千秋存正气,前志定不忘。
红军道展示馆的同志看见了文字,说这是量身为两棵古树写的介绍铭文,便在树下各立了块铭牌,把文字镌到牌子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