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基层见闻
蒸碗里的“幸福味”
  本报记者 赖雅芬
  对于老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蒸碗更能体现浓浓的年味了。
  2月4日,农历大年初四。中午12时,白水县西固镇军红酒店大厅西边靠墙的4张桌子,早已被西固镇西峁村村民王紫玲预定了。
  铺着红色桌布的餐桌上,一盘盘精美的凉菜和热菜相继被端上桌。热菜过后,红油油的辣酱肘子、黄灿灿的虎头肉、软糯糯的八宝甜饭等特色蒸碗也上席了,看得人垂涎欲滴。觥筹交错的热闹氛围中,王紫玲一家和亲戚边吃边聊。
  “咱陕西人的春节,碗子必不可少。来来来,大家赶紧尝一下。”席间,每上一道蒸碗,王紫玲总是热情地给家人夹菜。“姑,你做的碗子好吃得很,今年咋不做了?我们可都好那一口呢。”听着侄子那略带失望的口吻,王紫玲笑着回应道:“现在日子好了,姑不想受那劳累了,饭店吃多省事呀。”在一家人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清香袅袅的蒸碗香味中,王紫玲的思绪回到了以前。
  在白水当地,蒸碗又叫“碗子”,是最具特色的年夜饭和待客菜。每年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会支油锅、烧柴灶,将提前准备好的红薯、五花肉等切成大小均匀的滚刀块,油锅里炸过之后再整齐地码放在碗里装笼上锅大火蒸。在王紫玲的记忆中,10多年前家里蒸“碗子”时所用的食材非常简单,种类也比较单一。其中,最常做的就是辣酱肘子和醪糟红薯。蒸“碗子”前需要先垫“碗子”,王紫玲以前做肘子时总是不舍得拿瘦肉块垫底,而是用红薯块、土豆块等代替。尽管肉菜不多,但这是家里一年到头伙食最好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其乐融融。
  王紫玲家是脱贫户,家里曾因丈夫生病、缺少劳力而致贫。加上要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一年到头出得多、进得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这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王紫玲家承包了附近的撂荒地,栽了30多亩花椒树,丈夫身体痊愈后在搬迁小区找了份打扫卫生的差事,闲暇时王紫玲也出去打零工。有了固定收入后,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碗子”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
  2021年,是王紫玲家进账最多的一年。年底时,看着存折上的余额首次突破20万元,王紫玲和丈夫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过年不做“碗子”了,也不在家里待客了,到镇上的饭店去摆几桌!两口子看上了588元的套餐,里面8凉8热还有6个蒸碗,他们眼都没眨一下就订了4桌,一定要让亲戚们吃饱吃好!
  一个小小的蒸碗,不仅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着王紫玲家的生活变化。“梅菜扣肉来了,请慢用!”在服务员的吆喝声中,王紫玲的思绪又被拉回到现实中。桌上,6个“碗子”已经上齐,正散发着独特的香味儿。夹起一片肉放进嘴里细细品尝,王紫玲吃出了熟悉的味道,也品出了生活中的幸福喜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