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商洛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1.6亿元
本报讯(记者 靳天龙)1月11日,记者从商洛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1年,商洛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一都四区”目标,全力保供给、兴产业、抓改革、促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该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1.6亿元、增加值124.6亿元,分别增长3%、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3元,增长9%。
据了解,为推进木耳产业稳健发展,商洛市成立了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柞水木耳”工作专班,印发《加快商洛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发展木耳1.41亿袋,干品产量5600吨,产值5.4亿元。成功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柞水木耳》陕西省生产标准,柞水木耳荣获“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榜”和“首批陕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跻身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在粮食安全保障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上,商洛市播种粮食241.34万亩,产量达51.48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发展食用菌3.88亿袋,鲜品产量38.2万吨,产值37.1亿元;新增猕猴桃1800亩,果园达17.7万亩;新建茶园2.17万亩,茶园达58.3万亩;新(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1个,生猪存栏86万头、出栏130万头;肉鸡出栏3100万只、蛋鸡存栏760万只,分别增长3.25%、6.82%%;肉、蛋产量达到16.5万吨和10.5万吨,分别增长0.13%和6.82%;发展冷水鱼养殖基地29个,养殖面积14万平方米,水产品产量达到5800吨,产值2.6亿元。
同时,商洛市全力培育池塘生态渔业、秦岭冷泉渔业和现代休闲渔业三大集群,水产养殖点发展到150多个。引进小龙虾、三文鱼、杂交鲟鱼等优良品种20多个,示范推广池塘肉循环、液压增氧养殖技术10多项,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新认定市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休闲渔业示范基地6家。认定无公害水产品4个,注册商标5个,培育水产品品牌10个,注册“商洛秦岭冷泉鱼”商标。形成了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企业自主品牌为补充的品牌体系,“好山好水好鱼”商洛冷泉鱼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2021年以来,商洛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金字招牌,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提效益、乡村建设提质量、农民增收提后劲,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倾力建设“一都四区”,奋力谱写商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据了解,为推进木耳产业稳健发展,商洛市成立了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柞水木耳”工作专班,印发《加快商洛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发展木耳1.41亿袋,干品产量5600吨,产值5.4亿元。成功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柞水木耳》陕西省生产标准,柞水木耳荣获“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榜”和“首批陕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跻身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在粮食安全保障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上,商洛市播种粮食241.34万亩,产量达51.48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发展食用菌3.88亿袋,鲜品产量38.2万吨,产值37.1亿元;新增猕猴桃1800亩,果园达17.7万亩;新建茶园2.17万亩,茶园达58.3万亩;新(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1个,生猪存栏86万头、出栏130万头;肉鸡出栏3100万只、蛋鸡存栏760万只,分别增长3.25%、6.82%%;肉、蛋产量达到16.5万吨和10.5万吨,分别增长0.13%和6.82%;发展冷水鱼养殖基地29个,养殖面积14万平方米,水产品产量达到5800吨,产值2.6亿元。
同时,商洛市全力培育池塘生态渔业、秦岭冷泉渔业和现代休闲渔业三大集群,水产养殖点发展到150多个。引进小龙虾、三文鱼、杂交鲟鱼等优良品种20多个,示范推广池塘肉循环、液压增氧养殖技术10多项,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新认定市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休闲渔业示范基地6家。认定无公害水产品4个,注册商标5个,培育水产品品牌10个,注册“商洛秦岭冷泉鱼”商标。形成了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企业自主品牌为补充的品牌体系,“好山好水好鱼”商洛冷泉鱼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2021年以来,商洛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金字招牌,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提效益、乡村建设提质量、农民增收提后劲,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倾力建设“一都四区”,奋力谱写商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