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改习惯 抓生产 “云”就业
疫情下的乡村生活变化
    在安沟村的果园里,村民戴着口罩认真听取专家讲解苹果树修剪技术要领。(受访者供图)

    郭小丽给家里的门把手消毒。通讯员 任佳玲 摄

    疫情期间,杨凌旺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错时生产,两名工人正给葡萄树施肥。(资料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岁末年初,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作为抗疫“主战场”的西安,第一时间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内防蔓延、外防输入。与此同时,全省其他地市也全面加强社会管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反弹。
  这个寒冬,注定令人难忘。疫情让西安按下了“暂停键”,市民足不出户,安心居家,用“静”向疫情宣战;无数“逆行者”坚守一线,迎难而上,用“动”和疫情对抗。当生活骤然增添了变数,当寻常日子多了一些意料之外,乡村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1 摒弃坏习惯 牢记防疫“三件套”
  出门前先戴口罩,见了熟人远远地打声招呼;进门后认真洗手、消毒后,再去厨房做饭。连日来,这些步骤是铜川市印台区阿庄镇湫洼村村民郭小丽的生活日常。疫情虽然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也让她和家人的卫生意识迅速增强。
  “当时听说有疫情,我就多备了些口罩、酒精和消毒液,没事了就给地板、桌椅、卫生间等地方消毒,平时拖地的时候也会给水里加一点消毒液。”1月6日,郭小丽告诉记者,以前她根本没有这方面意识,总觉得“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最近这段时间“宅”在家里,她学到了很多疫情防控知识,现在就是偶尔出门也会戴好口罩做好防护。不仅如此,邻里之间见面也不像之前那样近距离打招呼了,而是大老远点头示意。
  正说着,村里的新文明实践大喇叭响了起来。“虽然这两天确诊病例数有所下降,但是大家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少串门、不聚集、不摆席……”广播室里,村党支部书记王俊锋正宣传着最新的疫情信息和防控知识。
  “以前,村里垃圾乱扔、污水横流、畜禽乱跑的现象时有发生。农闲时节,有些人还爱聚在一起谝闲传。最近为了疫情防控,村上24小时严守村口路口,每天定时消杀,及时清理垃圾,村民也自觉地不再串门聚集,自我防护意识普遍加强。”王俊锋欣慰地说。
  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生活方式、整洁的生活环境是遏制病毒传播蔓延的重要手段。“现在,我觉得不戴口罩出门一点安全感都没有。”郭小丽的这句大实话,道出了疫情下的乡村生活新变化。
  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如今在我省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像郭小丽一样,时刻将防疫“三件套”牢记于心并付诸行动。他们,正在用不随意聚餐、不互相串门、不扎堆聊天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正确的防疫方式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
  2 “两手”一起抓 防疫生产两不误
  眼下,我省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同时,随着春节临近,各地陆续进入备战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节骨眼上,疫情防控不能松劲,春耕备耕也不能耽搁。
  1月5日,杨凌示范区杨陵区五泉镇旺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里暖意融融,树底的壕沟挖了十多米长,两名工人正拿着铁锨给葡萄树施肥。
  “最近正是给果树施肥的大好时节,太晚的话就会影响今年的果品质量。但是受疫情影响,这两天一座棚里最多安排两三个工人进行作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鲜玲说,“按照当下紧要的农业生产任务,我们提前安排工人错时生产。所有人进入园区大门时逐一测温,作业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全力保障生产不延误。”
  同一时间,在凤县双十铺镇安沟村的一片果园里,几位农技专家正手持果树剪和短锯,现场为果农示范花椒树和苹果树冬剪技术要领。“咔嚓、咔嚓”,随着一声声脆响,多余的枝条很快被剪掉。凤县梅花瓣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宝平和几位社员戴着口罩,围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
  “这个活动是我们合作社牵头举办的,只邀请了县老科协的几位专家和一少部分果农参加。通知时明确要求参加者本人及家人20天内没有离开过凤县,并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才能前来。”朱宝平说,“往年这个时候农技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为群众现场示范讲解,今年鉴于疫情原因不能进行大规模集中培训,专家也适时转变工作方法,通过大喇叭、微信群、群发短信等方式,不间断地推送疫情防控知识和冬春季果园管理技术,极大地方便了果农。”
  疫情来袭,我省农业生产领域没有按下“暂停键”。三秦大地一片片果园、一座座大棚里,随处都是农民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有的在修剪果树,有的在清园施肥,有的在采摘蔬菜……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备耕,勾勒出一幅“防疫生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壮阔劳动画卷。
  3 “云上”找工作 就业服务“不掉线”
  “宅”在家里就能找工作,“屏对屏”视频面试,达成就业意向后,疫情结束即可上岗。这两天,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水寨村村民郑强通过网上的“家门口就业”系列招聘活动,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曾在长安区一饭店后厨打工的郑强,疫情来袭后失业了。最近他天天在网页上浏览,试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无意间看到这个活动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扫描二维码报了名,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回复。
  “居家也能找到工作,感觉挺意外的。目前已经参加了3次视频面试,对方给的薪资待遇不错,疫情结束后马上就能上班。”郑强高兴地说,“疫情期间这种‘隔空送岗’的方式挺好的,既方便又安全,而且在熟悉的环境中参与视频面试要比线下面试更放松一些,总体来说不错。”
  疫情让西安慢了下来,静了下来,但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就业工作没有停摆。为让群众安心居家,不为找工作发愁,近日,西安市人社局和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发起并主办了“家门口就业”系列网络招聘活动,3000多家用人单位开启“云上”招聘模式,3万多个工作岗位搬上“云端”,虚位以待,在纾解用人单位“招工难”问题的同时,为求职者“隔空送岗”,确保疫情防控下就业服务“不掉线”。
  疫情始料未及,传统就业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云就业”应运而生,成为眼下西安周边村庄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群体的一种全新就业模式,备受求职者青睐。
  一场疫情,引发新的变革,出现新的机会。从“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到“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从单一的不误农时抓生产到防疫生产“两手一起抓,两手都不误”,从“面对面”线下招聘到“屏对屏”“云上”相见……疫情下的乡村,正发生着悄然改变。相信经此一“疫”,这些变化不仅会延续到以后的生产生活中,也会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愈发壮美多彩。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