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回首
母亲的杂面条
  于青

  小时候,大熊家门口有棵榆树。每年春天,一簇簇浅绿色的榆钱就被大熊母亲和邻居捋回家,做成榆钱馍或榆钱饭。
  和大多数农村家庭做的面食相比,母亲做的杂面条则更精细些。她会在阴雨天早早收工回家,把爷爷平时捡回来晒干的榆树皮拾掇出来,剥去外面粗糙的表皮,留下光滑细腻的米白色榆皮,用石臼子捣成粉,再用筛子整理出细面,最后小心翼翼地放进高粱秆编的小篮,挂在高一点的墙上,怕被老鼠给糟蹋了。等到大熊姐弟周末放学回家,母亲才把榆树皮面拿下来,做面条时掺一些进去,补充孩子们的营养。
  母亲会提前用盐腌上半碗葱花,然后挖半瓢高粱面和红薯粉倒进粗瓦盆里,再把平日不舍得吃的榆树皮面掺进去三分之一,和好揉匀。趁饧面的功夫,母亲去大门口捋了半簸箕榆钱和榆叶,用筛子洗干净,盛到一边沥干水分。然后,母亲才拿起擀杖,弯着腰,在案板上擀压起来。
  擀高粱面和红薯粉很费劲,经常是擀好摊开后,周边很快就裂开很多长口子。母亲用刀把开裂的部分剺下来,均匀地夹在中间,再继续重复擀压,直到勉强擀成一张厚厚的大圆片子,再卷到擀面杖上,中间用刀划开,切成一指宽的面片。等水烧开了,把面片下到大铁锅里,下锅后还不敢用筷子用力搅,生怕搅成糊糊。白生生的榆树皮面加进去后不但好擀,还不裂边,能擀得像纸张一样薄。切成长长的韭菜叶宽的细面条,等锅里的榆钱、榆叶以及葱花都煮开后,再把面条抖散,均匀地下进锅里,大火迅速烧开。最后用筷子沾几滴香油,在锅里反复涮好几遍,才招呼早就饥肠辘辘的孩子们来吃面了……
  “母亲做的杂面条真香啊!”大熊经常是嘴巴都被烫得红红的,还使劲往嘴里刨个不停,更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舀第二碗。甜丝丝的榆钱和香喷喷的小葱花,常常被他们在嘴里反复细嚼,不舍得咽下。
  很多年过去了,每次看到有标识“杂面条”“榆钱馍”“榆钱饭”的餐馆时,大熊都要停下脚步,走进店里,点一面碗。每吃一口,他脑海中就会涌现母亲在老屋里擀面的样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